鐘學玲
【摘 要】生活情境方法是數學生活化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生活情境方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導入、例題的講解和學生數學思維的培育都具有重要作用。正確運用生活情境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提高。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生活情境;方法;小學數學教學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新課改提出:“學生要認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緊密聯系,深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這就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可以更好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進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識。通過對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應用策略,以便更好地滿足小學生學習需求,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一、生活情境方法的主要目的
生活情境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感悟數學知識。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好生活情境方法呢?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教學導入階段的運用
教學導入部分往往就像是一曲優美樂章的“前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數學情境和數學知識,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增加新鮮感,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改變數學帶給小學生們抽象和枯燥的印象。比如在講授“平均分”部分時,我拿出6根香蕉給兩個學生分,先是甲同學5個,乙同學1個。學生說不公平,因為一個多一個少。我就從甲同學處拿走一根給乙同學,學生還是認為不公平,仍然一個多一個少;我再從甲同學處拿走一根給乙同學,這時每人分得3個,學生認為公平了,因為每個人分得的香蕉一樣多。于是再引入新課“平均分”。在分香蕉的過程中,學生從中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借助類似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導入小學數學中的新內容,可以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生活情境方法在教學例題講解上的運用
為生動形象地講解知識點,可以在例題中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教授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情境方法講解和舉例說明數學問題。例如,在講授“人民幣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我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購物活動,讓小組內的同學輪流扮演文具店售貨員的角色,其他同學分別拿出五元錢去買文具。通過模擬“買文具”這一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到買東西樂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價值和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讓生活的具體情境出現在課堂上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對用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進行講解時,有這樣的案例,教師問孩子們有沒有到超市買過東西,有無自己付錢,這時學生的回答并不統一,這時教師就開始帶領學生一同付賬,比如咱們去超市購買了橘子3元3斤,給了他們10元錢,同學們說應該找我們多少錢啊,這時學生們都異口同聲的將答案說了出來。
四、將生活情境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思考
1.讓情境源于生活,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新課程十分強調低年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相關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當學習材料與其生活經驗相關聯時,學習數學活動就會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過程,此時,學生們對學習數學最感興趣、最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多設計一些生活情境,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如在教授“用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孩子們,你們去超市買過東西沒有啊?學生:去過。老師:那你們自己付過錢嗎?生:一部分回答付過,一部分回答沒有付過。老師: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付錢好不好?學生:好!假設你去超市買了3元的蘋果3斤,付給收銀員10元,孩子們,收銀員阿姨應該找你多少錢啊?學生們大多舉起小手等待老師點名回答,有的小朋友還在下面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買東西”這個場景在生活中再普遍不過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說極具誘惑力。筆者運用“買東西”這一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們己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原來是如此的簡單而有趣,這樣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就會更加高漲。
2.讓情境高于生活,提高學生數學化水平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數學具有較大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確切地說,數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升華,對于學生特別是剛接觸數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數學就變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在學生們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一些高于現實生活的情境,能夠挖掘學生們的潛能,幫助學生越過鴻溝,提高他們的數學化水平。
如在教授像“159+99,157-99”這樣的題目的簡便計算時,學生們很難掌握,主要的困難在于:在“159+99=159+100-1”中,原來是加法計算,現在為什么要減1呢?同樣地,在“157-99=157-100+1”中,原先是減法計算,現在為什么要加1呢?教師在講授這類題目的簡便計算方法時可以創設一個非常適合的生活情境:現實生活中收付錢時經常發生的“付整找零”現象。這樣一個高于生活的情境,逐步將生活問題抽象成為一個數學模式,讓學生們在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順利完成了對學生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理解過程。
3.讓情境回歸生活,提升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學以致用,學生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就會體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是對他們學習數學的最好肯定,更是讓他們努力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
如在教學“平均數”這一課時,一位老師創設了如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四年級的同學去郊游,前面有一池塘,告示牌上面寫著“平均水深1.8米”,老師問,同學們去游泳,有沒有危險啊?于是,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平均數”的概念的理解不僅清楚而且特別深刻。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這位老師又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信息“某地區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一位小學生平均每月生活費用600元”等。學生的學習充滿了現實意義,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有效地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五、結語
要讓小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教師就必須做到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課堂中適當地創設相關生活情境。要讓學生從生活中走進數學,再把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就會調動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學生們的思考力就會越來越強,從而就會越來越喜歡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蔡曉晴.論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田.教學藝術,2014(3):27.
[2]柳桃珠.小學數學利用生活情景教學策略淺議田.吉林教育,2010 (5):68.
[3]土德林.淺談如何創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