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勝
【摘 要】《新課標》倡導課外閱讀,遵循了母語教學的規律,擯棄了教條式的教學方法及煩瑣的訓練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愉快參與,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課外閱讀”是富有生命力、有創造力的、可持續發展的閱讀,它堅持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充分注重學生情智上的平衡發展。
【關鍵詞】課外閱讀;氛圍;體驗;能力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歷代文人和教育家對課外閱讀都十分重視,都有過精辟的論述。朱熹曾經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的詩句更是婦孺皆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國家規定的教學作息時間以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尊重每個生命的個體閱讀,正確運用興趣規律,促使學生不斷增長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體驗閱讀的快樂。
一、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樹立“終生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和“團體學習”的理念,創造顯性的學習氛圍,以氛圍去影響學生
1.生生共讀
課外閱讀是一種獨立的學習形式。本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我們鼓勵學生自由組成“讀書學習小組”,共同確定目標、選擇書籍、制訂計劃、控制進度。每天課余保證最少半小時閱讀,適時做好讀書筆記,進行讀書心得交流。
2.師生共讀
班上每周一節閱讀指導課,一節閱讀交流課,師生共讀并相機進行指導或交流。我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優美詞句的摘抄,進行朗讀練習和講故事訓練,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并幫助學生選擇材料。教給學生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導寫好片斷賞析式的讀書筆記以及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教給學生現場競技的技巧;組織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文章(或書籍),進行感情朗讀或復述訓練,進行講故事比賽或讀書心得交流。在學期末舉行“師生讀書筆記展評”,促進師生共讀,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親子共讀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們竭力向家長推薦小學生課外讀物,積極倡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買書,一起看課外書。讓家長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家庭讀書氣氛。同時,讓家長參與評價學生的讀書活動,每月由家長參與推薦“小書迷”,學校給予評選考核。同時建立“讀書小標兵”檔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的自我體驗,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教學模式
1.努力創設情境
充分發揮唱游的作用,把古詩、兒歌、名言警句、繞口令、歌曲,情境對話等引進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積極創設情境或提供實物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鼓勵用口語表達出來。這不僅有利于口語能力的提高,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創新欲望。引導學生學一學,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對課的設計突出一個“新”字,對教法的選擇突出一個“活”字,通過各種嘗試,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激勵學生不斷創新。讓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通過合作學習,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自悟、自得。
3.開展一些展示交流、讀書交流、競賽、專題創作等活動
如:“新聞信息傳播會”、“談天說地”、“即興演講”、“編手抄報”、“快速作文”、“童話專集”、“幻想小說”等等,對學生中的優秀習作可采用當堂閱讀、幫助投稿、選登在黑板報和學習園地上、編印班級作文集等,這樣既延續了學生閱讀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自由閱讀,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1.開展“手抄報設計大賽”創造活動
為深化課外閱讀成果,我們利用大隊部組織開展“手抄報設計大賽”,引導隊員展開想象,展望祖國的光輝前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景,立志用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2.表演課本劇
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不少教師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搞活動,即使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們自己策劃、編導,較好地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鍛煉了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活動形式以閱讀教材為載體,寓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活動主題都能體現時代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培養,普遍有所提高。
3.布置實踐性作業,鍛煉實踐能力
實驗教師能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在生活的大環境中得到鍛煉。他們能經常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如“成語接龍”,讓學生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等比試成語,爭奪冠軍;如“我是小詩人”,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會詩歌語言的準確與精練,提高閱讀的興趣和理解力。
四、讀寫結合,提高習作水平,放飛閱讀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仿寫
模仿別人的文章進行習作訓練也是一種有效的訓練形式。學生可以在體裁、結構、寫法等方面與原文類似,根據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內容,有所改變,有所創造。提高習作能力,為今后獨立習作打下基礎。
如學習了《秦兵馬俑》一文,圍繞第三自然段過渡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進行仿寫,或結合書中的插圖,以導游的身份,圍繞“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寫一段話,注意寫具體,或以“ 的手藝真好!” 為中心句展開寫。學生頗能樂意習作,較好地運用知識的遷移。
2.利用教材續寫
這種方法就是在學生學完課文以后,指導學生再次利用課文提供的材料,繼續把文章往后寫。例如,學完了《窮人》一文,讓學生續寫一篇短文。
學習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之后,讓學生在課外普遍閱讀了名著《愛的教育》。設計閱讀匯報課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在交流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體驗成功,在交流中看到差距,在交流中激發進一步閱讀探究的興趣,這種課既是閱讀匯報又是學、用、練、創相結合的語文活動課,具有多種功能。
3.利用教材縮寫
對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進行提煉,抓住重點,簡要敘述主要內容。學生在學習快速閱讀的同時,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對文章中重點內容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保證了閱讀的質量。如縮寫《金色的魚鉤》、《草船借箭》等文章。
4.利用教材改寫
改寫,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改變文章的體裁、結構或敘述方法等,充分發揮想象,對原文進行重組、加工的一種訓練形式。如對古詩進行改寫。通過改寫《村居》,想象春天里兒童在鄉野自由自在放風箏的情景;用豐富的想象改寫兒童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可以《假如》為題。
總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鼓勵學生在積極閱讀課外健康讀物中自主發現、自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營造“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家庭”的文化建設,就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在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成為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