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華
【摘 要】語文新課標指出:我們在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認為,抓好孩子課前預習環節,能促使孩子在課前預習過程種自主學習,在課堂學習中合作討論,在課后拓展思考。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預習;自主學習
一、預習的誤區及原因
若干年來,孩子的語文學習都是在教師的講授或指導下進行的,孩子得到的一點語文素養主要是教師講或灌出來的,而不是孩子自覺、積極、主動學習得到的,于是導致了孩子閱讀題追求機械的標準答案,作文內容竭盡虛構,結構八股生硬;導致孩子有教師教才學語文,才能學語文,才能學“好”語文,沒有教師教,則不學語文,學不來語文。語文預習,看似簡單,因為幾乎所有的語文家長經常叫孩子預習,而且誰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潛心研究,又都認為語文預習是很難的。這主要是因為語文涵蓋的內容多,有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有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還有其他學科方面的內容等。僅語言文字本身包括的內容也很多,如字、詞、句、段、篇,語法、修辭、邏輯等。內容的復雜性,導致語文預習要么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預習包括查字典學習生字、詞,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積累詞語等各方面的內容。這樣的預習,孩子如同嚼蠟,苦不堪言。
二、預習,必須樹立正確的理念
(1)突出重點。年段不同,重點不同。低年級的重點是字、詞、句,高年級的重點是篇章。字、詞、句的學習,始終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只是在高段,這些內容只能隱含在朗讀、復述等要求中,不明顯地體現出來,否則會沖淡預習重點,影響孩子的年段學習。根據心理學的記憶組塊理論,字、詞、句通過文章或段落的形式來積累,比單純積累更有效。
(2)把握好度。預習畢竟不同于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內容肯定要精選,不宜過多,不能將課堂學習的任務都壓在預習上,尤其在民族孩子對預習不很感興趣時,不要有太多太高的要求,否則孩子只能是應付。當然,對個別有強烈學習興趣的孩子除外。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為滿足不同孩子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增設了一些有選擇性和彈性的要求,僅供孩子自主選擇。
(3)抓住關鍵。預習是對文章的認知和學習。通過預習,肯定有所收獲,應設計“知道了”的內容讓孩子填寫,其目的在于肯定孩子的勞動,培養他們預習的興趣;也應提出“不知道”的內容讓孩子填寫,其目的是加深孩子對問題的印象,“問題”將使孩子在課堂上集中注意,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
三、預習,必須教給孩子有效的方法
預習的方法就像中國功夫一樣,門派很多,套路不一,各有所長,教師要根據自己教學實際選擇不同的預習方法,且可以“南拳北腿”一起使用。
(1)簡易有效的預習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于小孩子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這種預習方法可以叫做“六畫讀書預習法”,即:“一畫段兒,二畫圈兒, 三畫需認字兒,四畫翹舌音兒,五畫疑難處,六畫好詞句兒。”
(2)常規實用的預習方法。這種預習方法適合小孩子由淺入深的認知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默、查、朗、摘、思”六字預習法。即:默讀,拿到一篇新課文,由于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初讀課文時,可以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個:一是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查問,就是通過查閱字典、詞典,或問別人(包括同學、家長、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朗讀,生字認識了,就可以放聲誦讀了;摘抄, 就是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動手摘錄,使眼、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思考,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孩子對課文的內容、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時,還應該靜靜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知識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家長講或向同學和家長請教的。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最好書面寫下來。當然,這是常規的予以方法,可以采取讓孩子設計制作《我的自主預習紙》來實踐“六字預習法”。
參考文獻:
[1]一種簡易有效的預習方法.
[2]小學語文預習方法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