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桂梅
摘要:視唱練耳是學前教育專業必須掌握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是通過視覺、聽覺等的不斷刺激,形成對音樂的聽辨和記憶的能力,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掌握音樂本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學前教育專業本身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合作交流尤為重要。對此,本文以“互動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目前學前教育視唱練耳教學的特點和現狀分析,指出互動學習在其中存在的必要性,并從學科滲透和師生在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來探討互動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互動學習 學前教育 視唱練耳教學
一、學前教育視唱練耳教學的特點與現狀
(一)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特點
首先,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正式接受視唱練耳教學訓練之前,大都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即便有的學生掌握著一定的基礎,其學習時間也基本較短。相對而言,音樂院校的學生的視唱練耳學習,開始的時間較早,學習的時間也較長,所以呈現出來的樂感和音樂素養也都比較優秀,這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不具備的。
其次,學前教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日后大多會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擔任幼兒園或小學音樂教師的角色,因此對于視唱練耳的學習更注重的是理論基礎和綜合應用。而音樂院校的學生在畢業以后大多會走向舞臺,以演出為主,因此在視唱練耳的學習中更注重的是專業性,以保障其獨立完成表演為主要的培養目標。
最后,學前教育專業重視學生對于基礎理論和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在課程設置注重全面性,所以相對而言,視唱練耳作為所有課程中的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和進行教學的時間都較短,其內容相對而言也比較簡單。
(二)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不斷了解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學習和引入等。但是由于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本身教育體制的不斷轉換,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也出現了諸如課程安排不合理、學科建設缺乏持續性和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這門課學習的積極性。
二、互動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必要性
從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現狀來看,將互動教學方法引入其中,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將會產生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首先,學前教育專業較之音樂類院校在教學內容、培養目標以及教學基礎上有著本質性的不同。而互動學習恰恰是基于這些差異性而采取的教學方法,通過互動學習,能有效推動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全面性、系統性,更有助于學生日后走向教育崗位,從事基礎教育工作。
其次,從學生發展特征的角度來說,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隨之進入了更為豐富的階段。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是無法激起其活躍度與興趣的。而互動學習恰恰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擁有極高的互動自由度。同時,充滿創意、想象力和思維活躍度的課堂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帶動之下,不自覺間掌握教學大綱的基本內容,通過活動的過程,充分激發和訓練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習效果將大幅度提升。
三、互動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開展交互學習,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交互學習就通常所謂的合作學習,從教育模式上來說指的是小組或者團隊共同完成某種學習任務,并且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互動和合作中實現彼此學習能力的提升。從教學案例上來說,合唱、重唱、多聲部合唱等都可以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而且當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聲部劃分和“角色扮演”時,這本身又體現出一定的分層教學和差異化教學思想,亦將實現對學生情感上的尊重,從而便于互動學習的展開。對教師而言,實現交互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比如通過各類合唱比賽、音樂會等,提升學生表演欲的同時,消除其內心的不安與緊張情緒,也便于其日后展開學前教育時能夠更加從容、更彰顯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視唱練耳教學與其他音樂學科的相互滲透
音準、音高、節奏和旋律是聲樂教學以及視唱練耳教學兩大課程共同的訓練基礎,所以說視唱練耳教學與聲樂教學從內容上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比如演唱旋律時要做好分句,換氣自然旋律才能流暢;比如有的視唱曲目本身音域過寬,需要運用一定的聲樂技巧和科學的演唱方法,才能保持整個聲區音色的一致性;再比如視唱曲目當中的視譜唱詞,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內心視覺以及聽覺,有感情地演唱。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大多沿用的是普通音樂類專業院校的方法,凸顯專業性和科學性的同時,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生與教材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潛在聯系。視唱練耳學習是聲樂學習的基礎,聲樂學習將有助于提升視唱練耳的水平,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雖然將兩部分內容分開設置、具體教育將有助于學生對于系統知識的學習,但是這樣卻造成了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有失偏頗,比如唱歌走調、節奏混亂,曲譜不分,視唱五音不全,導致最后歌沒有學好,譜也不會唱。鑒于此,筆者在展開學前教育視唱練耳環節時會格外注意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注意綜合其與聲樂教學的共性內容,降低難度與技巧。從學前教育日后從業方向的角度,增加對于兒童歌曲視唱的練習,充分掌握優秀兒童音樂作品,以及兒童聲樂發聲的方法和相關幼兒音樂教學的部分內容,實現教育與目標相結合,教材與內容相滲透。
(三)創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情境
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大多采用的是大課堂統一授課的方法,學生多、教師少,由教師全權主導課堂內容,學生全然處于無選擇的被動地位,只能根據教師的規劃按部就班,被牽著鼻子走。互動教學與此不同,是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環節(包括聆聽、演唱、互動和想象)全都貫穿在互動模式當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師生之間以對話和互動的模式展開教學,有策略地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音樂素養的提升。
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定的音頻或視頻文件,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試聽默唱的同時,對于音樂節奏、結構、旋律、情緒以及風格做出適當的理解和分析,并在結束聆聽之后說出自己對于這些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其表現方式有多種多樣:比如可以利用肢體的動作(跺腳、拍手、點頭)等來代體現節奏的律動;利用游戲情景來表達旋律的起伏;通過哼唱主題作品,從而加深對于音樂主題的理解,進而提升樂感,提高音樂的記憶能力。通過想象和自由創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其在感知音樂、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塑造音樂形象,表達音樂情感。通過對互動教學模式的詮釋,可以看出,互動教學過程注重的是學習過程由靜而動,學習地位由被動到主動地演化過程。以此推動學前教育當中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實現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實現最終的教育培養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以互動式的學習方法作用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通過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以及創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情境和交互學習模式的展開,有助于實現師生之間全新的互動交流學習模式,提升廣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課堂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亦有助于學生日后能夠以更加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基礎音樂教育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陳婷婷,王善虎.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
[2]劉曉明,王麗榮.新課程與教師心理素質[M].沈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許自強.美學基礎[M].北京:北京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
[4]吳海.高等師范院校視唱練耳多媒體教學改革初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