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紅蘭
【摘 要】文章針對新課改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新、奇、趣的普遍現象,提出:在初中數學教學應問題多一點、思考探究多一點、能力提高多一點等的前提下,再追求課堂的新、奇、趣,否則,課堂教學就會出現“失真”現象。本文結合具體實例,談談數學課堂教學的回歸本色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思考;探究;實踐活動
在新課改的實施和全面推進下,課堂教學追求形式之風成為不少課堂的低效、無效的主要誘因。許多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新、奇、趣,極盡渾身解數使課堂教學迎合新課改的主題,一味追求形式,使課堂教學就像一幅藝術品,極具觀賞性。小組合作頻頻開展、情境創設層出不窮、學習興趣調動得淋漓盡致。可是,轟轟烈烈的課堂背后,審視我們的教學,形式多了些、花架子多了些、問題少了些、交流少了些、能力提高少了些。
因此,呼吁數學教學的本色的回歸有重要意義和實踐意義,回歸本色,課堂教學實實在在,才是有效課堂。追求新、奇、趣的同時,追求“實”才是數學教學的真諦。
一、情境少一些、問題多一些
情境教學固然可以給學生創設生動、直觀、妙趣橫生的氛圍,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注重情境的創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教材實際出發,創設生動、富于情趣的情境,有助力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喚醒思維。但教師往往挖空心思布景設情,結果卻不如人意。因此,情境的創設適可而止,起到一定的效果就可以,并不是多多益善,也絕非越新、越奇、越趣才好,只有適合才是最好。
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很多的情境:展示北京天安門的正門的圖片、展示斯里蘭卡的塑雕圖片、展示印度的泰姬陵的壯觀、展示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的高聳、展示加拿大國旗的對稱、展示澳門特區的區徽、展示戲劇中的各種臉譜、展示各種車標的精美設計、展示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的圖片等等,如此眾多的情境,的確吸引了學生們的眼球,但如此眾多的圖片,也使學生應接不暇。
其實,為了展示生活中的對稱美,未必非得展示如此多、面面俱到,只要能說明問題就可以了。如展示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蝴蝶的特征,用繪畫功能,從蝴蝶的正中間畫一個豎線,引發學生的注意:仔細觀察,直線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嗎?簡單的情境,一語中的的問題提出和引導,直接將教學的主題一覽無余地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動起來,投入到學習中。
一個好的問題情景具有延續性,衍生性,教學時,這一個情境可以起到貫穿教學始終的作用,否則,多而華麗的情境給人一種華而不實之感。
二、低效活動少一點,思維感悟多一點
在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的同時,注重思維品質的訓練、增加思考感悟環節。課堂活動雖然可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體驗學習、探究學習的快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其樂融融、美妙至極的事情。
但在教學中,往往學生“手動”而“心未動”:操作活動多了,而思考感悟少了。
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讓學生做個風車的活動,毋庸置疑,這一活動的開展,體現的是做中學、學中做,但仔細回味這個環節,只有“做”才能真正實現“學”嗎?這個“做”無疑是低效的行為,因為做個風車耗時間,目的就是為了驗證風車是軸對稱圖形,根據這一特點,而制作風車,意義不大。但如果在學生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意義、特征之后,開展一個“益智”游戲——“猜一猜、想一想”活動:在藝術字中,很多是軸對稱圖形的字,你能想出來一些嗎?學生們想出許多漢字:日、工、苗、品、非、本、木、林、森、口、田、由、申、甲等,有的想出許多英語字母也是軸對稱圖形,如A、B、C、D、E、H、I、K、M、O、T、U、V、W、X、Y等,顯然,通過這個游戲的開展,學生們放飛了思維,心動、意動、課堂隨之也動了起來,彰顯活躍的氣氛,樂學的氛圍。
三、問題力避空而泛,交流多一些
思維始于問題,巧妙設計問題是促進師生間交流的紐帶。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巧妙地問、巧妙地答。提問越有技術含量,越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但教學中,不乏隨心提問的現狀,教師隨心所欲提問,學生漫不經心、無需思考的回答,看似即問即答,師生配合天衣無縫,但少了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仔細探究,不利于創新思維的提升,創新思維的培養。
1.開門見山地問
在新授課前,教師一般都會復習提問,以實現“溫故而知新”。此時,開門見山而提問未免不是高效之舉。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如何解方程?”、“完全平方公式有哪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求解的根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等,這些提問,直接是對知識的關注,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這個環節,再用情境法、游戲法、故事法等,未免不使課堂顯得臃腫。
2.創設情境而問
創設情境而提問,容易捕捉學生的注意力。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用一張0.01mm的紙張反復對折,邊對折邊問:如果折32次,將有多厚?在學生們自由猜測之后,教師的“學習了乘方,就可以計算出來,對折32次之后的厚度”深深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濃厚的興趣。
此外,教師的窮追不舍地問、層次分明地問,都可以起到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目的。
總之,在課堂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應關注什么、堅守什么、又該舍棄什么等都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部分,我們不應該追尋華而不實、冠冕堂皇的桂冠、不能心安理得地進行著不著邊際的活動,在教學中,去偽存真、去虛求實、讓數學的那份質樸還原給數學教學,讓數學教學返璞歸真。
【參考文獻】
[1]楊振宇.初中數學問題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管窺[J].考試周刊,2011年77期
[2]楊宇峰.課堂教學“三部曲”——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年6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李堡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