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市回民街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街區,也屬于商業文化遺產。文章通過了解西安市回民街的背景及現狀、開發模式,找出其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困境,如旅游開發模式與西安整體旅游規劃定位相悖、其開發與西安政府資金投向相悖、基礎設施環境開發并不完善、散客市場和西安整體旅游并不能很好地銜接等,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文化 回民街 開發模式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009-02
經過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我國的一些城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特色文化主題商業街區,這些歷史形成的極具特色的主題文化商業街區蘊含著其豐富的經營理念與商業精神,在歷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逐步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商業文化理念。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主題商業街區可以看作是商業文化遺產,這些資源都可以作為遺產旅游的吸引物來進行科學的利用和開發。從而更加有效地使我國的傳統商業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西安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財富在這里有著深厚的積淀。西安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文化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
一、引言
商業文化遺產是指在商業發展歷史中形成遺留下來的對現代商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具有時代和地域特征的商業經營實踐經驗和思想,以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形式表現出來;或者在文化遺產中表現出來或還未被發掘出來的,屬于商業經濟范疇。商業文化遺產還表現為直接或間接影響商業經濟發展以及商業經營思想的文化思想、商業經營實踐經驗等。
筆者利用“遺產旅游”為關鍵詞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檢索我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檢索到的科研論文進行總結,發現目前我國對遺產旅游研究的內容主要涵蓋八個方面的專題,它們分別是:對不同類型遺產價值和保護的專題研究、關于遺產旅游理論研究、對遺產旅游地開發與保護的研究、對遺產旅游立法與管理的研究、針對遺產旅游者的研究、關于遺產旅游市場營銷研究以及遺產旅游技術、遺產旅游教育等的研究。
商業文化遺產屬于遺產旅游研究的范疇,從商業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來看,至2014年12月,同樣通過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對國內目前已經發表的科研論文題錄進行統計和研究分析,國內科研期刊直接以“商業文化遺產”為題名的學術論文總共有46篇,概括起來從兩個角度來研究商業文化,一個角度是商業文化的保護,另一個角度是商業文化的傳承。總體上看,國內學術界對商業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仍處于一個起步階段。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從遺產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視角來研究商業文化遺產目前仍然處于學術上的盲區。
在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商業文化保護的研究成果中,張建昌在《一種珍貴商業文化遺產的解讀與應用構想》一文中提出,中國商用數碼是明清時期商業上使用的記載賬務和表示價碼的數字符號,是一種有著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的珍貴商業文化遺產;并通過“百忍堂”及沈家材料中各種賬務和文書中商用數碼應用的實證研究提出對現實應用構想。夏繪秦、宋銀萍在《商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利用》一文中著重對中國從明清到民國初期,商界使用“中國商用數碼”進行記賬和表示物價價碼的書寫規則,結合漢字排序方法和記時的特點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了傳承保護這一文化遺產,開發其在旅游、飯店、餐飲及相關服務業的利用價值,有力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意義。劉志雄(2007)在《淺談商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兩個問題》一文中提出,商業文化遺產的分布是城市規劃與歷史變遷的反映,中國的歷史名城自古以來都有明確的商業街區而與居住區相對隔離,而到處開門臉的“全民皆商”現象對一座有著悠久歷史與高度文明的城市來說是一種嚴重的破壞。描述了中國各種商業建筑結構的特點,提出商業建筑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復制性與不可再生性,應堅持保護文物本體的原則,重視與珍惜、腳踏實地地予以搶救、保護。谷秋琳(2010)在《西安市“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保護的新思路》一文中,以西安地區傳統“老字號”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調查資料為基礎,通過對傳統老字號及其商業區歷史發展演變的調研和其衰落現狀的分析,從非物質與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特殊關系的角度提出了西安城老字號保護與延續發展的新思路,主要包括結合“老字號”本身特定的建筑和空間環境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西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市,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更應注重對其商業文化的保護。回民街作為西安商業文化街區,對其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二、回民街的概況、現狀
1.回民街歷史背景概況。在唐代時期,聚集在西安市的波斯、大食商人在當地修建清真寺,并長期居住于此,初步形成了回民區的規模。因為回民有經商的傳統,因此其居住的地區也沿街形成各種商業店鋪,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回民街。在回民街有保存完好的傳統街巷、民居、生活形態以及商業活動,如回民小吃、民族特色的餐飲服務、傳統手工藝產品、古玩字畫等也層出不窮,這也體現了商業文化在我國現代旅游業的生命力。
2.回民街的現狀。回民街位于西安市鼓樓北側,狹義上指鼓樓到北院門的一條南北大街,廣義上把與其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大皮院一起算上。回民街街道兩旁分布著大大小小約150余家店鋪,這些店鋪非常古老,店面也較小,以出售回民特色食品為主,未形成較大的規模。
三、回民街作為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
1.這種商業文化旅游資源本身的發展模式。
(1)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早在唐代時期,大量穆斯林進入中國,不僅帶來了伊斯蘭教,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業文化,而當地特色商業文化會隨著人口的遷移逐漸融入地方特色。如西安回民街商業文化中的飲食方面,最具明顯特色的就是清真。這也是回民街的商業文化能夠長期發展并保持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物產豐富,清真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受西安地區原材料及飲食文化的影響逐漸發生了改變,并將其作為特色飲食進一步發揚光大。
(2)民族小吃與民族工藝品等較集聚,沒有明顯分界。回民街街道旁生意繁榮,有眾多店鋪,這些店鋪中有的以出售工藝品為主,有的以清真特色飲食為主。這些不同類型店鋪聚集在一起,并沒有明顯分界,展現了各具特色的商業氛圍。
2.回民街街區空間發展模式。
(1)空間尺度。建筑布局、尺度特征直接作用于人對空間的認知,空間的品質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產生潛在影響。良好的空間感取決于街道空間的形狀、尺度和組合等因素以及圍合空間的實體和場景的豐富性。回民街的街道寬度大約6~8米,建筑約1~3層,這符合我國傳統商業街道圍合感的要求,人在這樣比例的街區內部感覺較舒適。
(2)景觀設施。回民街建筑風格獨特,以民族風格為主,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氣息。回民街街道景觀設計較為簡單,分為車行道和人行道,材質上只用勻質的石板鋪,總體上缺乏設計,色彩也偏灰暗,對比不明顯,讓人產生單調的感覺。回民街街道衛生環境較差,也缺乏旅游休息設施等。
(3)交通狀況。回民街在整體上是線性發展的用地布局,它主要依托南面的鼓樓生長而成,具有便捷的交通條件,人流較密集。回民街在最初時期,主要的商業活動以家庭作坊為主,因此聚集成的商業街區以線型發展,即以一條主干道為軸線,沿街是各種商業店鋪而形成水平生長。回民街由于街道較窄,內部主要以人行為主,沒有集中的停車場地,對于私家車和旅游團隊來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主街道口的車行和人行道交界處被三輪車量占據較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回民街長期以來形成的線性空間方向較單一,高峰期人流擁擠狀況比較嚴重。
四、回民街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困境
1.回民街的旅游開發模式與西安整體旅游規劃定位相悖。西安市有三個5A級景區,分別是大唐芙蓉園、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景區。西安市區還有很多景區,但這些景區開發的共同點主要圍繞著唐代都市的打造。回民街是回民聚集的商業文化區,它的旅游開發模式與西安整體旅游規劃定位相悖。
2.回民街的開發與西安政府資金投向相悖。西安旅游業發展的總體定位可以概括為“打造盛世唐都”,因此在西安市旅游業的開發中,政府主要針對西大街仿唐建筑一條街、大明宮城市中央公園等一系列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然而政府資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回民街旅游開發模式不符合西安整體旅游規劃的定位,因此這一區域的開發嚴重受到了資金的限制。
3.回民街整體的建筑,基礎設施環境開發并不完善。雖然回民街的旅游商業文化氛圍較好,但這主要體現在回民街主要街道的兩側,其建筑風格、整體建筑、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大部分游客都認為回民街道路過窄、人群擁擠、下雨天道路泥濘,其衛生、交通、環境問題更是嚴重。因此開發回民街旅游市場,必須針對其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但是,擴寬街道可能會破壞整個文化氛圍,進而影響到回民街旅游業的發展,這也是回民街旅游業開發模式的一個困境。
4.散客市場和西安整體旅游并不能很好地銜接。由于回民街整體的建筑、基礎設施環境開發并不完善,而且大量散客使得整個市場難于管理,衛生、交通、停車問題嚴重,加之小三輪車的存在,旅游團車很難進入,所以一直以來回民街的游客大部分是散客,團隊游客很少。這樣,與近旁的鐘鼓樓等市內景點就不能很好地聯接。
五、回民街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1.政府應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西安市政府在注重打造西安盛唐城市旅游主題的同時,應該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城市旅游若不能多元化發展,勢必影響西安市盛唐城市旅游主題的成功。比如西大街改造后的街道雖然更加寬敞干凈,但是與此同時也失去了人氣,這還不如回民街的旅游氛圍好。這也反映了一個城市單一化發展的旅游模式是不成功的。
2.匯集多方力量來發展回民街旅游業。就政府而言,要重視回民街旅游資源的開發。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民街特色資源進行普查并考察其淵源。就餐飲企業而言,要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綜合服務素質,也可擴大餐館的社會影響,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就旅行社而言,可以設計以商業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線路,并在旅游日程安排中盡可能地留出時間讓游客品嘗美味、購買工藝品,擴大回民街特色商業文化的知名度。
3.改善回民街街道環境。首先,針對回民街的交通擁堵和街道較窄的狀況,可以在街道上設置一定數量的旅游交通標識,從而方便游客出游。其次,在街道內設置旅游休息室等,提供有關回民街飲食文化的雜志等服務。在緩解道路擁擠現象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回民街內垃圾污水的處理,增加垃圾箱數量、改造衛生間等。最后,在街道的附近建公共停車場,解決游客停車,方便旅游團進入回民街,從而帶動回民街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
4.提升商業街的復合化空間特征,使回民商業文化與整個城市文化融合。西安回民街是西安市城市民族社區的中心,作為一個城市舊城中心的社區,在西安市城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完整地保留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商業文化,旅游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關鍵在于回民文化與整個城市文化的融合。西安市政府雖然沒有過多地通過旅游去發展回民街商業文化旅游,但是回民街自發的旅游經濟帶動了整個街區歷史文化和商業文化的保護,從而使旅游促進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和回民商業文化與整個城市文化的融合。
[本文為:1.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商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及模式研究——清末長安“百忍堂”沈家商號經營資料的發掘及探索》(12JK0044);2.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陜西省絲綢之路旅游產品開發研究》(14T06)]
參考文獻:
[1] 夏繪秦,宋銀萍.商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利用[J],商場現代化,2008(12):194-195
[2] 張建昌.一種珍貴商業文化遺產的解讀與應用構想[J],商業研究,2007(4):211-213
[3] 劉越.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和修復[J],內蒙古科技大學學報,2010(3):92-94
[4] 趙衡宇,陳琦.歷史商業街區開發模式與民間商業文化的契合與發展[J],經濟論壇,2010(7):137-138
[5] 谷秋琳.西安市“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保護的新思路[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0(8):155-159
(作者單位:1.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2.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作者簡介:馬震(1976—),女,河北保定人,回族,博士,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工商管理流動站旅游專業博士后,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經濟轉型與發展經濟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