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慧芬
【摘 要】2000年以后,對外漢語教材編寫進入了一個繁榮期,這也反映出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新趨向。本文以北京外國語大學2008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為例,以其中的《起步篇》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突出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對外漢語 ? ?教材分析 ? ? 《成功之路——起步篇》
一、引言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一部教材往往凝聚著一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總結。因此,教材可以反映一個學科的發展水平以及學習理論和教學法研究的深度。(鄧氏香)
據統計,1998—2008這10年中出版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材有548種之多。目前較有影響力的系列配套教材為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發行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成功之路》全套20冊,按進階式水平序列分別設計為《入門篇》《起步篇》《順利篇》《進步篇》《提高篇》《跨越篇》《沖刺篇》《成功篇》。其中《入門篇》為一冊;《進步篇》綜合課本3冊,《聽和說》《讀和寫》各2冊;其余各篇均為2冊。篇名不但是教學層級的標志,而且蘊涵著目標和期望。各篇設計有對應層級和對應水平(已學詞匯量),方便學習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臺階起步。
這套教材無論是在編排體例上,還是在語言材料的選擇方面,都花費了很多的心思,較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進。有了這種規范的、結構明確的系列教材,教學過程更為細化,課程也更加明確。
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起步篇》,此書供漢語拼音零起點學習者使用。全書分兩冊,7個單元,28課。第一冊3個單元,第二冊4個單元,每單元4課。共學習詞語600個左右,漢字470多個。
二、在教材體例方面
1.課文。每課包括2~3段課文,每段課文后有對應的生詞,生詞和課文都有拼音標注。幾段課文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內容上前后有聯系;語言點分散在幾段課文中,而后一段課文又在話題、生詞、語言點上對前一段課文有所復現,適合循序漸進的學習。
2.學說話。利用圖解加例句的方式直觀展示每課的重點語言點,并有相關的語言點練習。
3.語言點注釋。提煉出語言點,使學生在每課的學習中更加有針對性,溫故而知新時更能抓住語法重點。這部分與“學說話”部分相配合,用簡潔的語句加圖表的方式對每課的語言點進行文字說明。一來是對該課重要語法點的重現,二來是增加教材的生動性。
4.語音注釋。教材在第1課介紹了“不”的變調,第2課介紹了“一”的變調,第16課介紹了“啊”的變調。
5.學漢字。在《入門篇》教授了漢字的筆順、筆畫知識后,本書繼續介紹了漢字結構、部件的基礎知識,以幫助學生樹立漢字的結構、部件概念。
6.讀寫練習。練習每課學習的生字。練習按照先認讀、后書寫的思路編排。
7.綜合練習。包括聽的練習、讀的練習以及話題表達這三種形式。圍繞每課的情景話題,從聽、說、讀、寫各個側面對學習者進行綜合訓練,以幫助學習者鞏固、復習每課所學的生詞、語言點,并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教材的內容有明確的分類?!镀鸩狡穼φn文中的知識進行分類,把兩冊書按內容分成7個單元,并圍繞7個實用的主題展開:1)確認,介紹;2)時間,方位;3)日常需要;4)生活安排;5)尋求幫助;6)說明,描述;7)比較,時態。這樣,使課文中的知識成為語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無意中促進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熱忱,增強了教材的實用性。
2.用圖文并茂的方法生動形象地展現語言、傳授知識。教材在力求運用規范又生動的語言表達有用、有益、有趣的內容外,采用了大量豐富精美的插圖,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學生迅速準確地掌握語言和知識,這是達到教學目的的關鍵所在。這些非文字材料不是傳統教材中起裝飾作用的插圖,而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以其直觀的形象和色彩,發揮了文字所不易或不能具備的調動學生感知和想象的作用,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儲存和記憶。
3.強化任務,注重交際。教材的編寫往往反映了某種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隨著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發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也反映在近幾年編寫的教材中,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通俗一點說,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用語言做事。這和傳統單純用語言形式傳授的教學方法很不相同。這部教材就充分反映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念。
首先,它強調語言輸入材料的真實性,學習者利用真實的語料在交際中接觸語言,切實了解并掌握漢語的使用規律和交際功能,并利用問答交流以及真實的交際任務,讓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建立新的語言系統。
其次,在編排順序上,這部教材以交際任務而不是以語言知識體系來安排內容和結構。
再則,在練習的設計上,本教材突出了用語言做事的教學思路。每篇課文的最后一部分都根據課文內容專門設計了具體的課外交際任務。如12課《我們騎自行車去頤和園》交際任務就設計了:周末你和朋友去長城或故宮玩,商量怎么走。這種思路,能給學習者留下更為深刻的語言記憶。
最后,它強調集體性和合作性活動。任務的履行通常以交際或互動的方式進行,這種互動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輸入材料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互動,也可以是學習者和目的語國家交際對象的互動。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材一改傳統教材由學習者獨立完成作業的形式,安排了大量小組活動。大部分課文的綜合練習中都有小組活動,如第6課,兩人一組調查作息時間;第11課,建班級通訊錄,要求學生詢問老師、同學的名字、住址、電話、email和生日,并記錄制作成表格。教材中設計了許多讓學習者和搭檔配合的練習。一方面便于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另一方面也便于讓學習者在課堂上通過與其他學習者互動來獲得更多的語言練習機會,進而提高學習興趣。
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任務的趣味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還可來自多個方面,如多人的參與、多向的交流和互動;任務履行中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的興奮感、成就感等。通過具體真實的交際活動增強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讓外國人把學習漢語變成樂的事情。
四、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翻譯
對于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英語翻譯所發揮的作用比較微弱,學生對該翻譯視而不見。哪怕是一些看看英語翻譯就能明白的詞語,學生們也傾向于向詞典去尋找更準確的釋義。因此,我們的對外漢語教材的詞語釋義除擇英語解釋外,能否再探索出其他的釋義方式?
(二)課文的趣味性
這是個不斷探討的話題。同學們感興趣的文章是與他們的留學生活、與現代生活比較貼近的題材,或者具有一定世界性范圍的話題。我們的課文應該傳遞給學生一種新的信息,而這種信息的承載方式是漢語。課文學習應該讓他們不僅僅在語言方面有收獲,也能獲得某些知識或思想認識的提升。
趣味性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有趣。比如根據留學生的親身經歷改寫的文章,有留學生的生活原型,反映了留學中國的親身感受。這種文章學生學起來,一覺得親切,二也能體會到中國的風俗和文化。
(三)課文中折射的中國文化
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對中國文化或中國當代社會了解得不多。我們的課文當然不是為了使學生們都成為“中國通”,但是在關于中國國情、社會、文化等方面還是應該有所體現。其實,中國古代的故事、歷史典故等都可以改編進教材。相信同學在感受濃郁的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能領悟到漢語的精華。
以上的內容是對《成功之路——起步篇》這部教材的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一點體會,提出了一己之見。希望教學一線的對外漢語教師提寶貴意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掌握情況,對所有同學能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對每個同學的一種關懷,也是促進每個同學進步的一個好方法。教材編寫人員也應該更廣泛地搜集教學一線的意見,把學生以及教師的一些建議吸納到編寫計劃中,以使我們的教材更充實、更完善。
【參考文獻】
[1](越南)鄧氏香.對中國國內編寫對外漢語教材的建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4(2).
[2]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01).
[3]李泉.近20年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和研究的基本情況述評[J].語言文字應用,2002(03).
[4]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J].世界漢語教學,1993(03).
[5]劉洵.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