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摘 要: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必要手段,但是怎樣更好地通過教學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是教育者不斷探索的目標。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是專業改革與建設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為職業類院校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主要的教學目標。文章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課程改革的途徑、課程改革的意義三個方面入手談了幾點看法,重點闡述了課程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 課程改革 改革途徑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257-02
一、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必要手段,但是怎樣更好地通過教學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是教育者不斷探索的目標。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是專業改革與建設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為職業類院校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主要的教學目標。
近年來,高職教育面臨供求不平衡、專業設置不合理,知識陳舊、軟技能和硬技能差諸多問題,還有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等困惑,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如果課程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是在為社會培養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失業者,因此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同時,社會需要的高職人才規格已經發生變化,如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手腦并用的“灰領人才”,要求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改革;高職生的多元生涯發展目標要求進行課程改革;目前高職的規模擴展已經到了極限,教育部明確提出高職內涵發展的目標,即示范型高職、精品課程和教學名師,沒有質量的高職將會被淘汰,而求質量的內涵發展,只有通過課程改革來實現。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作為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主要闡述商業銀行的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基金業務、信托與租賃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的操作方式等,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操作性,是一門理論與實際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如果教師在講解這門課程時偏重理論教學、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和方法較為單一、考核方式不合理,這對于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的金融人才目標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必須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來設計和安排課程內容,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方面的教學方法,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二、課程改革的途徑
(一)精心調整教學內容
本課題在教學內容的選取過程中,本著“夠用、適用、能用”的原則,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教學內容做了精心的調整和改進,使課程更貼近實際工作,更具先進性、科學性、合理性。例如刪掉個人理財業務部分,調整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增加證券投資基金的代銷和托管的理論知識及技能訓練。具體來說,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六個項目:項目一、銀行卡業務;項目二、代理業務;項目三、電子銀行業務;項目四、基金業務;項目五、信托與租賃業務;項目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旨在培養學生從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基本能力,使學生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運用與改革方面,應力求創新,盡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運用啟發教學法,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講授過程中應設置一系列問題: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有哪些類型?我國商業銀行為什么要開展中間業務?有何利潤?如何開展中間業務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提出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要求他們對問題展開討論。加深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2.運用案例教學法,活躍課堂氣氛。講授過程中穿插一些案例,如銀行卡使用不當或密碼設置不合理給持卡人帶來的損失等案例,增加課程的生動性并使學生從案例中獲得啟發,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在實施案例教學時需要注意應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最能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案例,對案例的介紹應突出重點,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需要適時提問、與學生共同討論案例,活躍課堂氣氛并增加學生對案例內容的理解。
3.運用模擬教學法,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現在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少,閱歷淺,對課程內容毫無感性認識,很難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所以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實驗室模擬教學納入到課程中來,使學生實際參與到銀行的經營過程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講授中間業務時安排學生在網上模擬代收水電煤氣費等業務,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銀行實務操作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小組學習”的模式,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模擬客戶經理的職業情景與完成相關的工作任務,使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間業務能力,掌握基本的業務技巧。教師指導和學生訓練相結合,以訓練為主。教學方法以情景式教學為主,具體做法如下: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實例情景;情景與案例結合,創設問題情景;學生角色扮演,身臨其境;體驗模擬分析;教師總結評價。
(三)改革考核方式,強調考核的過程性
對學生的考核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重點的全面考核,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為主;提高能力考核在課程考核中的權重;能力考核注重平時學習過程考核。具體來說,本課程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兩部分,前者占60分,后者占40分。
1.形成性考核評價。形成性考核由實訓項目、課堂出勤和小測驗三項組成,每項20分,合計60分。其中實訓項目成績視學生完成5項實訓的情況而定,每完成一次實訓記4分;課堂出勤成績由學生出勤情況而定,若遲到一次扣1分,曠課一次扣2分;同時,還要考慮學生課堂表現,積極回答并回答正確一次記2分,不完全正確記1分,針對不積極的同學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進行考核;小測驗兩次,每次滿分100分,期末折合10分,兩次共20分。
2.終結性考核評價。終結性考核以情景模擬的形式進行,占期末成績的40%。考核內容: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中的銀行卡申辦程序、代理保險、代收代付、代理證券、代理基金、債券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操作流程等業務的情景模擬。考核步驟:學生以學號分組,5人一組;考核現場抽題(8選一);就所選題目學生自行分配角色進行現場模擬。
3.終結性考核評價標準。終結性考核重點考核小組成員在情景模擬時的角色扮演、營銷技能、語言表達、業務知識、情景是否合理、團隊合作能力等,從而確定綜合成績。其中,教師對角色扮演部分成績的把握側重于表演者是否熟練自己的角色,能夠自如發揮,要求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角色安排,角色扮演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20%;教師對語言部分成績的把握側重考察語言使用是否合理,注重使用文明禮貌語言、專業術語,語言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10%;情景表演首先是小組成員的自我介紹,注意禮儀的使用;其次是場景的變換,需要把情景表演更加詳細化,情景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10%;營銷技能考核小組中相關成員的綜合技能,該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20%;業務知識考核每個成員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知識技能,該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20%;教師對團隊合作部分成績的把握側重考察小組成員之間的協調和配合能力,表演環節的安排是否緊湊,團隊合作部分占總成績比例為20%。根據上述標準,給出該小組總體評價,總成績為40分,小組成員實行“統一分制”,即每位小組組員都享有表演給定的最終成績,且成績一致。
(四)課程改革的配套建設
中間業務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認真解決好教學內容設計開發和教學活動組織等基本問題,而且需要高職院校對現有的軟硬件進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設。筆者認為,這其中應突出解決的是課程教材、教學基地和相關保障機制的建設問題。
特色化教材建設歷來是課程改革的標志性成果體現,更是組織教學和指導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因此教材建設應具有完全不同于傳統課程教材的特點和要求;必須專門建設等同于具體職業工作各種客觀條件的教學環境,即建設“校內職場”。另外,建立持續有效的保障機制,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實效的必然要求,這方面的重點建設應包括:加強“雙師”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等。
三、課程改革的意義
首先,該課程改革有利于使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有利于高職院校基于職業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豐富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理論。
其次,該課程改革產生于高職教育的實際需要,其研究成果將直接應用于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通過課程開發和建設來達到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使他們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大潮中和未來就業崗位的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從而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形成高職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三,該課程改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技能是知識與工作任務的聯系,只有當知識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個體才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務時,才能具備職業能力。本課程的核心任務是以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工作過程來傳授課程內容,強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從而有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賀華,周月玲,吳云英,蔣書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思路研究.教育信息,2013(7)
[2] 陳靜.淺談高職課改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北方文學(下),2011(8)
[3] 周占懷.關于高職課改的幾點思考.科技資訊,2011(33)
(作者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8)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