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摘要:當前,是否有一個明確的“東方美學”概念并不重要,專門研究這個概念,或者其他某種“提法”的歷史,也不是一個正確的學術方法。過去一些年,一些來自“東方國家”的美學,在世界上的確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沒有一個統一的“東方關學”,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審美和藝術實踐中形成的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學。這種審美和文化實踐,就是這些美學的研究對象。發展中國美學,還是要采取哲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方法。從一些哲學美學的原點出發,考察中國藝術的特點,再從具體的藝術特點出發,進行哲學的總結。世界美學不是兩分的,即一種叫西方美學,另一種叫東方美學。各個民族、各個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和藝術傳統觀念,也有著當下的審美和藝術實踐。這些是形成美學學說的土壤。面向當下實踐,從傳統汲取營養,對所接受的美學進行改造,是非西方民族發展自身美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東方美學;中國美學;西方美學;美學土壤;審美;藝術實踐;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4-0042-04
一、“東方美學”作為一種指涉地域性民族性的美學范疇,提出時間并不久。學術界明確提出“東方美學”這一概念,以及明確提出“東方美學”所指稱的研究對象,可以追溯到什么時期?這一概念之所以被明確提出,并引起學術界研究的重視,是基于怎樣的一種原因和學術史背景?
答:“東方”只是一個方位詞,它原本的意義是模糊的。何處是“東方”?美學界有學者仿照“東方文學史”的寫法來寫“東方美學史”,將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波斯、日本和中國等許多亞洲和非洲的美學思想,統統概括為“東方美學”,以區別于古希臘以來的西方美學。
事實上,這些被稱為“東方”的地域中的美學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征。例如,中國美學與印度美學,差別就很大,中國美學與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美學差別就更大。相比之下,中國美學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美學之間,相似度更高一些,但其中也有許多重要的差別。
中國有一些學者提出,有一種與“西方美學”相對立的“東方美學”,而這種“東方美學”就以中國美學為代表。這種說法是不妥的。中國美學不能代表整個“東方美學”。在歷史上,西亞、南亞和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很發達,各有特色,它們與中國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在藝術特征上,也與中國相差很遠。
如果換一種說法,即“東方美學”并不具體指某一種美學,而是指在美學研究領域克服西方中心主義,將關注點擴展到西方以外一些國家、民族和文化中的美學的話,那么,“東方美學”的提法有一定的意義。
“美學”(aesthetics)這個詞是1735年由德國人鮑姆加登所創。作為一個現代學科的“美學”也是18世紀才從歐洲文化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朱光潛曾指出,在此以前,歐洲人只有“美學思想”,只是到了18世紀,在英國人夏夫茨伯里的“審美無功利”和“內在感官”、意大利人維柯的“詩性思維”、英國人休謨的“趣味說”和博克的“崇高論”、法國人巴托的“美的藝術”體系,加上鮑姆加登的“感性學”觀念等等各種思想的基礎上,康德才建立了現代美學體系,此后黑格爾等人將這一學科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美學。
我們今天所從事的美學研究,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批判、繼承和發展的。但是,到了20世紀中葉,在國際美學界,一些學者對這種美學開始感到不滿,認為它不能概括許多非西方國家的美學。同時,他們也認為,一些非兩方國家的美學,可以對西方美學構成重要的補充。
具體說來,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例如印度、中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一些學者開始利用現代美學學科的一些觀念和方法,對自身的審美和藝術傳統進行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這種研究的發端,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這種對自身美學建立的追求就變得越來越強烈。從一元到多元,這是美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反映到國際美學界,非西方國家的美學受到關注,有這樣幾件事,應該看成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第一,1995年在芬蘭的拉赫底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美學大會上,第一次設立了“東方美學”的專題圓桌討論會,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的學者在這個討論會上發言。此后的世界美學大會沿襲了這個傳統。
第二,2001年在日本東京千葉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美學大會上,東方美學的份量有了明顯的增加,分別設立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印度等國家美學的專題討論會,并出版了一本名為《亞洲美學》的論文集。同時,日本學者佐佐木健一當選國際美學協會主席,第一次由亞洲人擔任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美學組織的主要負責人。
第三,201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將大會的主題設為“美學的多樣性”,直接挑戰單一兩方美學的觀念。
第四,2013年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十九屆世界美學大會上,筆者當選為國際美學協會主席,這也是中國美學受到國際美學界關注和重視的體現。
第五,2017年的世界美學大會將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經過一些年的努力,美學研究越來越受到東方的關注,國際美學界也越來越關注東方。
我列舉這些事實是想說明,是否有一個明確的“東方美學”概念并不重要,專門研究這個概念,或者其他某種“提法”的歷史,也不是一個正確的學術方法。我想說明的是,過去一些年,一些來自“東方國家”的美學,在世界上的確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學術界通常將“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作為一組相對的美學范疇。但不同的學者往往對東方美學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強調從空間地理上界定,有人強調民族性因素,也有人強調不能忽略歷史因素。我們又應如何界定“東方美學”在美學研究中所指稱的研究對象?
答:如前面所說,將“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看成一組相對的美學范疇,是一個可疑的說法。“東方”有多種多樣,“西方”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同歐美人說“西方”這個概念,他們也會提出質疑。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北歐、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各個國家都各有其不同,也有著各自的傳統。也許法國與意大利接近一些,德國與北歐接近一些,英國與美國接近一些,將不同的傳統混在一起的做法,歐洲人會很反感。同樣,從宗教上講,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文化,其間的差別很大。將它們統稱為“西方”,放在一道泛泛而談,不是一個好的學術方法。世界是多樣的,而不能簡單地分成兩塊:一塊叫東方,一塊叫西方。這種簡單的兩分法,對學術研究傷害很深,應該堅決反對。
當然,從一種對這種說法的同情的理解角度,我想提出這樣一種解釋。自從18世紀鮑姆加登、康德等人提出了美學這個學科以后,在19世紀,這個學科在西歐的一些大學里得到了確立,設立了相應的教授席位,列入了大學課程大綱,在現代學科分類中有了“美學”的位置。隨后,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有人寫“美學史”,將美學這個學科回溯到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并整理出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普羅提諾、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人的線索,一直通向近現代。這種“美學史”,就構成了西方美學的基本概念。其實,這也是近現代歐洲人的構建,其中有許多可質疑之處。例如,為什么最早的美學是來源于希臘而不是埃及或兩河流域?怎樣看待歐洲中世紀美學中的伊斯蘭教的貢獻?如此等等。產生這種種問題的原因,恰恰在于這些“美學史”是歐洲人根據18世紀以來的美學學科而反向構建起來的。這種構建是不可避免的,沒有“美學”這樣一門學科,怎么可能有關于這門學科歷史的回溯?但對這種反向的、回溯性構建的特點及其局限性,我們必須有清醒的意識,否則的話,設想“西方美學”鐵板一塊,又想象一種鐵板一塊的“東方美學”與之相對抗,就既不是一種歷史的,也不是一種學術的研究態度。
筆者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即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對于中國學界來說,“美學”這個學科,本來是舶來的?!懊缹W”這個詞由于來華傳教士的介紹,也由于留日學生的轉譯,在20世紀初年才在中國學界流行開來,并開始在大學設立這樣的課程。最早的美學書,也是以介紹歐洲的美學為主。從單純的介紹,到用引進的理論,結合中國的例子進行解說,再到能夠努力從自身的審美和藝術實踐中發現自身的特色,從而修改和發展自身的美學理論,再進一步研究自身的審美和藝術的歷史,從而整理自己民族的美學精神,這是現代中國美學必然要走的路。也就是說,最早的美學,是“美學在中國”,這種美學要逐漸向“中國美學”過渡,形成民族美學的自主性。這種民族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民族的審美和藝術實踐。
其他的非西方美學,也走過或正在走這樣的路。也就是說,也有一個從“美學在日本”到“日本美學”,從“美學在韓國”到“韓國美學”,從“美學在印度”到“印度美學”的過程。美國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甚至說,有著一個從“美學在美國”到“美國美學”的過程。他所說的“美國美學”,是指他所主張的“實用主義美學”。
作為對問題的回答,筆者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的“東方美學”,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審美和藝術實踐中形成的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學。這種審美和文化實踐,就是這些美學的研究對象。
三、從東西方美學思想史的比較視野來看,東方美學思想表現出哪些特質?除了國內學者對東方美學的研究,國際學術界近年來對東方美學的研究關注點主要在哪些方面,呈現出哪些熱點和研究趨勢?從目前研究的不足來看,我國學界對于東方美學研究,亟需在哪些方面加以突破或增進?
答:我在這里不能一般性地回答,東方美學思想表現出了哪些特質,其原因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我猜想,這一問題也許是讓我說說關于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國兩岸三地、韓國和日本等國的美學的特點。這大概可以有一些初步的概括。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學者參加國際美學協會的活動不多,情況我也就不太清楚。印度、伊朗、土耳其盡管也被稱為東方,與我們差別很大,如果說那里的美學也是東方美學,那就得另說。
從總體上講,中國學者,以及在國外的華裔學者,也包括一些日韓的學者,講得比較多的是傳統中國美學,特別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學。例如,他們從哲學上總結說,歐洲古典哲學的核心概念是“在”(being),中國哲學不是研究靜態的“在”,而是思考動態的、生長的、變化的“成”(becoming)。一些當代中國學者更喜歡總結中國美學的一些范疇,例如,他們圍繞著“意境”、“意象”、“境界”等進行辨析。這些年,中國學者在關于中國傳統美學研究方面有很大的進展,有多種中國美學史,以及中國美學范疇史著作問世。與此相比較,一些西方的美學家則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接近中國美學,例如,他們致力于研究中國美術、音樂、電影和戲劇的一些特點,并寫出多種論文和專著。
在美學研究中,長期存在著一種對照西方美學簡單地尋找“相同”與“不同”的做法。例如一些學者致力于將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美學與柏拉圖美學相比較,將儒家美學與亞里士多德美學作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也有些人進行范疇的比較,致力于尋找傳統中國美學中的優美與崇高、悲劇性與喜劇性。這些比較都沒有什么價值。
發展中國美學,還是要采取哲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方法。從一些哲學美學的原點出發,考察中國藝術的特點,再從具體的藝術特點出發,進行哲學的總結。例如,宗白華在比較中國與西方美學時,嘗試從《周易》出發來探討中國美學的特點,又從中國書法與繪畫的關系,探討傳統中國繪畫致力動態的書法線條,而非靜態的幾何線條,說明中國藝術與傳統歐洲藝術的不同之處。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近年來,中國美學研究中有追求大而全的傾向。資料羅列多,而理論突破不多;具體藝術門類的藝術研究多,對各門藝術進行綜合,從而在美學理論上有新的提高的研究不多。當然,更為嚴重的問題還在于,僅限于對已經引進到中國的一些“西方美學”知識的闡釋和回應,而自主的理論創造不夠。
四、有學者認為,美學研究中的大部分概念范疇與理論是由西方美學所奠定的。然而,在世界走向多元文化、不同文明相互對話的全球化時代,東方美學的研究可以為世界美學做出怎樣的貢獻?近十幾年來,在美學的文化轉向趨勢下,不同民族、地區美學的比較研究對于推動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了解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答:美學研究中的大部分概念范疇和理論由引進來的“西方美學”所奠定,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有人對此深惡痛絕,要清除掉所有的西方影響,這是做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前面說到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我想對此再作一些引申。舉一個例子說,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中國的語法學,最早是近代的一個名叫馬建忠的人根據拉丁文的語法,創建了古漢語的語法,寫了一本書,叫《馬氏文通》;后來又有一個名叫黎錦熙的人根據英文的語法創建了現代白話文的語法,也寫了一本書,叫《新著國文文法》。現在看來這兩本書問題很多,生硬、不切合漢語實際,但它們的重要性不可抹煞。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國語言學家們努力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正、不斷發展、不斷創造更加貼合中國語言實際的語法體系。在中國,美學也在走著一個與之相似的道路。有學習,有借鑒,但檢驗的標準,是審美的藝術的實踐。
中國美學的發展,要學習國外的美學,從傳統中汲取營養,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當下的實踐。我們的先輩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需要很好地總結。例如,中國古代詩話詞話中,有著豐富的美學材料,他們對詩的抒情表現性,對虛與實的關系,對動與靜的關系等等,有著許多精彩的論述。再例如,中國古代畫論中關于氣韻和筆法,以及關于位置,關于時間與空間,也有很多精妙的見解。我曾經寫過《中國藝術的表現性動作:從書法到繪畫》一書,試圖說明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的一些獨特的特點。用這些遺產與當代美學對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理論有時代性,但有時,一些古老的理論,會對當代的理論建設有重要的啟示。
作為總結,我想重申這樣的觀點:世界美學不是兩分的,即一種叫西方美學,另一種叫東方美學。各個民族、各個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和藝術傳統觀念,也有著當下的審美和藝術實踐。這些是形成美學學說的土壤。在近代以來,發源于歐洲的現代美學對眾多的非西方民族和國家形成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曾經是積極的,對各民族和國家形成自己的美學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固守這種美學,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民族的審美特點和當下審美實踐進行修正,就會走向反面,這種美學就會成為學術向前發展的阻力。因此,面向當下實踐,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對所接受的美學進行改造,是非西方民族發展自身美學的必由之路。
美學是文化的結晶,歸根結底,它必須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2007年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市舉行第十七屆世界美學大會,會議主題是“美學為文化間架起橋梁”。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個大陸,既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又具有高度的寬容性。因此,這次會議以促進各民族和文化相互接近和友好共處為宗旨。實際上,美學和藝術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各民族問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2014年11月,筆者曾隨中國社科院的一個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并參加一個有關中澳關系的學術研討會。當時正值G20峰會期間,中國與澳大利亞簽定了自貿區協定,澳大利亞到處洋溢著一種中澳友好、感謝中國送了大禮的氣氛。我在發言中說了這樣一個意思,國與國之間平等互利,可以友好相處,但作為朋友,這還不夠。只有文化間相互溝通,才能相互理解;只有美學上相互溝通,才能趣味相投。朋友之間要有超出生意上伙伴的關系,就需要相互理解,趣味相投,美學上的交往,可以在這方面起重要的作用。美學自身作為一個學科,是研究美和l藝術的,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如果它還能在民族和文化間相互理解和溝通上起著一定的作用,對于這個學科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責任編輯: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