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國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
原因及對策分析①
周平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浙江警察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摘 要:高校課外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體育的開展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的體質。當前高校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和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缺少有較大關系《,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中多項身體素質檢測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不如中學生。針對“宅”為主流的大學業余生活,高校應該加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宣傳教育和管理,著重培養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和體育健身理論教育,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引導學生從“宅”到自覺參與到課外體育活動中,運用科學訓練方法,從根本上真正提高學生身體機能,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服務。
關鍵詞:高校學生 課外體育 終身體育 身體素質
作者簡介:①周平(1970—),男,浙江永康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理論與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c)-006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061
當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育健身越來越深人心,廣場舞、太極拳等群眾體育不斷發展壯大,隨著2022年冬季奧運會花落北京,全民健身熱潮將再次席卷全國。然而,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體質卻逐年下降。據《2010年國民體質檢測公報》顯示,與2005年相比,中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浙江省2013學年(2013年9月開學到2014年6月)的17萬大一新生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總成績平均分為68.82分,合格率為86.77%,良好率為10.23%,優秀率為0.33%,引體向上(男)和仰臥起坐(女)兩個項目上,合格率僅50.23%。大學生身體素質好壞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外在體現,如何提高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當前高校體育的重要課題,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也是高校體育的根本目標。
學校體育主要由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兩部分組成,課外體育是課內體育的延續和補充。課外體育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里,根據自身興趣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內容或訓練方法,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為目的而進行的體育活動。與課內體育的統一大綱,同一內容,同一訓練方式不同,課外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進行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內容或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充分體現體育活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課外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反映一個學校的體育教學水平和學校管理工作的質量。
2007年,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儀式正式啟動,要求全國在校大、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鍛煉達到1h以上,以增強學生體質。然而我國高校除體育專業學生外,其他專業學生每周體育課為1~2次,大學三年級開始,由于就業及實習等原因,大部分學校停開體育課,由此可見,僅僅靠課內體育并不能達到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也起不到靠課內體育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相對與課內體育的時間少而言,課外體育的發展前景寬闊,大多數高校學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可以利用,很多大學生課余花在電腦游戲上的時間遠遠超過每天1h,如何引導和規范高校學生自覺參加課外體育,提高學生體能、培養學生體育興趣,進而提高學生整體體質意義重大。
3. 1體育教學模式制約課外體育開展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很大部分沿襲前蘇聯的體育教學結構模式,普遍存在以運動技能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教學以講授運動技能為主,忽視體育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方法,其教學過程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學習。教學中片面追求學生體育技能成績,忽視體育理論指導和興趣培養,評價方式注重“量化”忽視“質變”,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養成,不考慮學生個體身體素質階段性的成長。長此以往,制約了高校課外體育開展。首先,學生沒有學會體育自主學習和自主鍛煉能力,課外體育很大部分由學生自主完成,沒有教師指導,缺乏體育訓練理論支持的學生,雖然有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向往,卻不知道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其次,評價注重“量化”,造成部分體育素質較好學生不需要課外訓練也能拿到高分,失去了課外體育活動的動力。
3. 2高校學生對自身健康的認識影響課外體育的開展
進入大學后,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改變,大學生突然從家庭管理到自我管理,難以適應,加上傳統教育的影響,對運動保健、心理保健等方面知識了解較少,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不能很好感知,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萬學生體檢,血壓偏高者有近300人。加上大學生都比較年輕,身體機能正處于黃金時期,而身體機能退化較慢,總感覺身體健康問題離自己比較遙遠,而沒引起重視,“宅”成為了一部分大學生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等到真的出了問題,再開始體育運動為時已晚。有些學生感到身體機能下降,也希望通過體育活動使身體得到改善,但不知道合理的訓練方法,運動量少了,感覺不到體質的提高,運動量過大,反而損害身體健康,迷茫中也停止了體育鍛煉。
3. 3學校對課外體育重視不足和評價機制缺乏
高校課外體育主要由晨跑、廣播操、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自主課外訓練等形式組成,方式多樣,有統一活動,也有自主選擇,初看比較完善,然而,統一活動的晨跑、廣播操,樣式永久不變,體現不了學生的個性,評價機制簡單,只統計出勤率,做好做差一個樣,難以調動學生興趣;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形同虛設,只注重成績較好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活動目的和要求,往往成為與訓練隊同等模式,為競技體育服務,學校也把有沒有出運動競賽成績,作
為評價社團、俱樂部好壞的標準;自主課外訓練缺乏教師指導,沒有活動計劃、活動內容、活動達到的預期效果等,雖然學生能自我選擇訓練時間、內容和方式,但很難達到最大活動效果。
3.4經費投入不足,場地器材缺乏
近年,隨著經濟發展加快,大學校園建設也達到一定高度,體育設施不斷完善,但隨著高校擴招,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材人均占有率還是很低,特別是室內運動設施更是缺乏,使用過程中還得優先滿足各種訓練隊的需要,很多人想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時候,發現除了操場之外,適合自己或感興趣的活動因場地有限等原因,無法開展,也逐漸失去了活動興趣。學校對體育場地器材管理同樣存在問題,體育設施老化,器材破舊,沒有專人指導器材使用等,造成部分器材損壞嚴重,更是形成運動器材緊張的狀況。
4. 1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改變當前大學生體質不斷下降的現象,必須要讓學生加強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是提高學生體質的必由之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靠體育教師來直接指導和管理,面對成千上萬學生,教師肯定無法兼顧,因此,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自主學習能力是關鍵。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內體育教學中要改變原有教學模式,講授運動技能同時,多進行體育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方法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創造出和諧、愉悅互動的學習氣氛,培養學生制定訓練計劃、選擇訓練方法、自我評測、自我改進的學習能力。只有學生掌握了體育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讓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找到方向,并從中體會到體育活動中自身機能提高的喜悅,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進而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4. 2加強身體健康教育,制定體育運動處方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良好的體魄是時代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當前有些大學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已導致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體重超標、血壓高、脂肪肝等,學校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康的作用,如:體育運動可以預防肥胖、降低血脂、減少冠心病、脂肪肝發生等。根據學生體育訓練理論不足的狀況,高校可以組織體育教師和醫務室醫生一起制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運動處方,讓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處方進行體育運動,使其依照運動處方的內容從事運動項目,不僅能讓學生的各項機能、素質得到提高,減少運動損傷,同時,還可以幫助其學會科學的體育知識、方法健身,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4.3加強管理,完善課外體育評價體系
課外體育對很對高校體育教師來說,屬于額外工作量,學校對教師課外輔導考核基本還是停留在運動競賽成績為主,體育系部也不可能投入過多精力,造成現在看似多管齊下,卻收入甚微效果。學校需要改變當前課外體育開展形式,將課外體育開展好壞納入教師考核范圍,調動教師積極性。改變統一的晨跑、廣播操等項目,可以采取訓練打卡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時間和項目,但必須達到一定時間,也可以通過多開選修課形式,擴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比例。規范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管理,定期對社團負責人和俱樂部管理人員進行指導。針對體育教師不足問題,可以發揮學生輔導員作用,學生輔導員能夠比教師更靈活的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
4. 4合理安排運動場館和器材,利用社會體育資源
體育場地和器材不足,是全國高校都存在的問題,希望短期內得到緩解難度較大,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需要加強管理,尋找問題,制定合理方案,充分提高現有場地、器材的使用效率,部分使用人員較多場館器材可以實施按時間段分年級進行,盡量爭取每個人都有活動機會,鼓勵多開展自發性各種競賽類群體活動,既能更合理利用場地資源,也方便學生輔導員課外組織。對經濟條件較好學生,鼓勵參與校外體育俱樂部或體育場館進行活動,學校做好統計監督,把校外體育活動等同與校內體育活動,并納入考核,充分利用社會現有體育資源,解決校內體育活動資源不足問題。
總之,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大學生體質健康意義重大,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有利于學生體質提高。針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學校要進行有效引導,充分調動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自主訓練能力,加強身體健康教育,讓學生從被動進行體育活動變為主動進行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習慣,使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真正起到提高全體學生體質作用,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服務。
參考文獻
[1]郭廷安,霍少華.對高校課外體育的分析與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3(2):49-50.
[2]王益權.制約高校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10(6):64-67
[3]許文鑫,吳燕丹.我國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69-71,75.
[4]趙霞.“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的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