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之現狀
李科銳
河北大學河北保定070000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下全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困擾政府和高校的一個難題。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大學生就業難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把握當前畢業生就業動態、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是高校開展學生就業工作的首要戰略,也是國家宏觀調控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分析;解決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儲備力量,一個大學畢業生十幾年寒窗苦讀,不僅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關系到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使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從2003年擴招后第一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余年。在這十幾年里,畢業生數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據統計,200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總數為212萬,2006年為413萬,到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人。這些資料顯示,大學生就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速度較改革開放初期放緩,進而影響到就業人數,這就勢必會打破經濟增長與高校招生規模和就業人數長期建立起來的平衡;第二,傳統的熱門專業學生和就業弱勢群體[1]受到的影響尤為顯著,就業方向多元化程度逐漸減弱,就業市場呈現嚴重的買方市場的特征;第三,經濟危機下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也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計劃,一些學生選擇繼續升學深造;第四,就業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促使人際關系等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僅會直接威脅公民的生活水平,還可能從根本上危及我國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多年建立起來的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危及普通民眾接受教育的信心。因此,在當前經濟危機背景下,認真審視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重要。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是與我國特殊的國情相聯系的。其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在就業區域選擇上,由于我國不同地區和城鄉間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和鄉村地區很難對大學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較長時期內,這種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將難以改變,這不僅制約著高校畢業生發展方向,同時也逐漸形成發展差異拉大的惡性循環。
其二,就業的市場化與培養目標錯位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其結構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從而才能較好地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功能和效益。但是我國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還未能很好地適應大眾化的發展要求,學校的招生計劃、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很多仍然按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運作,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培養目標幾乎都是“高層次人才”、“理論型人才”、甚至“精英人才”,而大量的技能型、實際應用型人才卻供不應求,教育脫離市場的現象十分嚴重[2]。很多高校盲目招生、盲目設置專業,學生畢業后普遍存在知識面窄、綜合能力差、適應性弱等問題,對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造成很大障礙。
另外,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社會政策不完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夠適應新型產業結構的變化,缺少強大而有效的畢業生就業支持系統等也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成因。
為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要建立強大有效的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系統。大學生就業涉及全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由高校、政府和企業通力合作的社會支持系統,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就業支持和就業信息[3]。
(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政策執行監督力度,確保各項政策得到有效執行,配套措施得到及時運行。建立獨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評估機構,對大學生就業相關政策進行規范化、制度化、客觀性的評估。強化大學生就業政策評估的反饋機制。要認真對待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調查統計結果和大學生就業政策評估結論,注意將政策評估的結論和成果消化反思,同時也要克服片面強調“就業率”的傾向。強化政策評估的反饋機制,可以使每一項后續政策的制定都嚴格建立在對原有政策效果的評估結論之上,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更更合理,更科學。
(二)企業要承擔更多的大學生就業的社會責任。為鼓勵企業更積極地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要采取具體可行的扶持措施,增強其吸納能力。如,對招收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地方財政應優先考慮安排扶持發展資金,并優先提供技術改造或貸款貼息。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招收登記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規定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并享受財政貼息。對企業招收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依照法規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的,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經費申請、科研成果榮譽稱號申報等方面,享受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同等待遇等。
(三)高校本身,作為培養學生的基地,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和就業指導工作。在高等學校內部,要切實實行教育教學改革,不僅把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納入到學生的培養計劃之中,更要使其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就業觀念。具體措施上,要通過網絡等現代信息工具為畢業生提供大量的關于用人單位或者用人崗位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的課程體系要廣泛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也要為用人單位提供詳細的畢業生在校表現的信息,以作為其錄用時的參考。
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要積極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從自身做起,更新觀念。發展綜合素質,積極實踐,準確定位,發揚吃苦耐勞的就業、創業精神,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和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好的向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慧婷.金融危機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2
[2]王開燁.從結構性失業看大學生就業困難.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
[3]胡鞍鋼.中國:民生與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68
李科銳(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文學本科,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