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林
【內容摘要】學習語文,必然涉及作品的閱讀,在閱讀作品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努力做到探究分析文本跳出單一的層面,形成開放性、發散性的思維習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達到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目的。
【關鍵詞】多層面 探析文本 領悟能力 發散思維
多層面探析文本對學生的理解、分析、鑒賞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深入并探究分析文本的能力培養。南朝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以劉蘭芝、焦仲卿的凄美愛情打動了無數的讀者,在對蘭芝與仲卿凄美愛情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探討分析時,從焦仲卿的角度進行多層面探析,筆者認為焦仲卿不能保全兩人純潔美好的愛情,是有他的苦衷和無奈。
從焦仲卿的家庭背景看,他出生于一般家庭,沒有父親,只能與母親、小妹相依為命,這樣的家庭給焦仲卿帶來了兩大影響,一個是家庭經濟壓力落在了家中唯一的男人焦仲卿身上,自從與蘭芝結婚,他們和當時的人們一樣過著蘭芝主內、仲卿主外的生活,此時的仲卿需要承擔一家四口的經濟負擔,當時的仲卿只是廬江府太守衙門的小官吏,他得鞍前馬后地為衙門辦事,就在蘭芝即將被婆婆休掉準備回娘家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穩住蘭芝,安慰蘭芝先行回娘家,等自己到廬江府辦完事情再去接蘭芝回家,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在官場上地位低微(“兒已薄祿相”),只能拼努力才能維系這個家。另一個是因為自己沒有父親,從小接受母親的教育,焦仲卿的母親是一個專橫的人,從焦仲卿稟告母親訴說夫婦感情深厚、蘭芝的賢惠到長跪乞求母親不要休掉蘭芝再到母親槌床大怒、仲卿默不做聲、改勸蘭芝先回娘家,可以顯而易見看出,焦仲卿在這個家基本是惟母命是從,面對家中的大小事,他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從焦仲卿與劉蘭芝的婚姻生活看,兩人的結婚兩三年,焦仲卿忙于衙門事務,劉蘭芝在家操持家務,蘭芝起早貪黑地忙家務,但是婆婆總是抱怨蘭芝織布速度太慢,而這樣的數落絕對不是一兩次,本來為家庭瑣事而導致的婆媳矛盾是可以緩和的,但是因為焦仲卿在家的時間太少,經常讓蘭芝獨守空房,夫妻、母子之間心平氣和的溝通時間都很少,從而導致婆媳矛盾不斷升級,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當然,焦仲卿在當時也算得上有文化的人,他對愛情是停留在美好浪漫化的,他渴望與蘭芝做“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夫妻,可婚后兩三年的時間,焦母對兒媳蘭芝只有滿腹憤恨,蘭芝對這個家感受最深的是苦悲,而兩個婦女都感到不幸福時,我想與焦仲卿注重美好浪漫愛情而忽視結婚后的種種現實問題的恰當處理也是有關的。
從劉蘭芝的性格看,蘭芝具備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優點——勤勞、善良、賢惠,蘭芝以及蘭芝的母親都是這樣評價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按照常理,具有如此婦工的女性應該是深受焦母喜愛的,可為什么焦母偏偏不喜歡蘭芝這個兒媳婦呢?那是因為蘭芝還有一個封建社會不容許婦女有的性格——倔強。蘭芝的倔強是觸怒焦母專制的底線,在全詩中有三處描寫反映蘭芝倔強的一面:第一處是劉蘭芝不像封建社會的其他婦女一樣是被丈夫休回娘家的,她是主動要求婆婆休掉自己回娘家,她毫不顧忌休回娘家給自己和娘家人帶來的不良影響;第二處是回娘家前,蘭芝不是蓬頭垢面情緒沮喪地離開焦家,而是理直氣壯、風風光光、漂漂亮亮地離開,她先是把自己精心妝扮一番,然后去拜別婆婆,當著婆婆的面,蘭芝反復強調是自己沒有教養配不上焦家,無法忍受婆婆的驅使才回娘家的,這些話里都帶著刺,句句都在指責婆婆的無理取鬧和表明自己的不妥協;第三處是回到娘家后,蘭芝面對母親的責罵,直接告訴母親自己沒有罪過,面對兄長逼婚時,蘭芝知道用言語是無法說服暴躁勢利的兄長,堅定地選擇赴清池成全純潔的愛情。蘭芝的這種倔強性格,也必然在婚后生活中帶來摩擦,尤其是她的倔強與婆婆的專橫相沖突時,讓焦仲卿在兩個女人戰爭中矛盾、痛苦,本想愛情與孝順兩全其美的仲卿只能無奈地選擇一個,如果蘭芝的性格不那么倔強,也許結局會更美滿的。
從焦仲卿與劉蘭芝生活的社會背景看,第一,全詩充滿濃厚的封建家長制的氣息,在焦家,焦母的權力是不容許取代的,按古代婦女“三從四德”的規定,本應該是夫死從子,焦仲卿的母親聽從焦仲卿的,但我們卻發現在焦家是倒過來的。焦母就是用封建禮節嚴格約束著焦仲卿與劉蘭芝,焦仲卿因為長期受母親的教誨外加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已經變得很溫順,但劉蘭芝骨子里就保持倔強性情,她是無法忍受。在劉家,蘭芝兄長的權力是最高的,在劉家就應合了“夫死從子”的規定,劉母在家只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婦女,她能理解女兒主動請求休回娘家的苦衷,她推辭媒人說媒,但是在劉家是蘭芝兄長掌權,在兄長的逼迫下,蘭芝不得已答應嫁給太守的兒子,而這樣的婚事不是蘭芝渴望的。在封建家長制的管制約束下,焦仲卿與劉蘭芝在愛情面前是沒有任何權力爭取兩人的幸福,他們注定成為封建家長制的犧牲品。
借上述示例,可以顯見,在高中階段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多層面探析文本,會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領悟能力,從根本上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愿望,教師長期將這種教學方式貫穿于教學過程,必將讓自己的教學有深度和廣度。
因此,構建起教師自己對文本的探析是前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探析是關鍵,形成師生互動交流是過程,實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發散性是愿望。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現代文學史》.
[2]《禮記·七出》.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崇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