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楊 姜彥新
(黑龍江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李洪楊姜彥新
(黑龍江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提供了更加開放化和多元化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其在新形勢下的創新和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總結和分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實效性減弱、話語權降低、教育形式單一等多重困境和現實問題,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是指不同于傳統媒體(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通過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數字平臺等向大眾傳播信息的新興媒介,具有及時性、開放性、交互性和虛擬性等特點。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為不斷發展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使命。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新媒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
新媒體的出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了原有封閉式的課堂。由于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緊緊融入到了新媒體之中,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進行網絡中,與移動互聯網密切結合起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使高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來源更加廣泛,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為造就和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搶占了一席之地。此外,新媒體利用網絡的及時性和交互性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第一時間推送到高校學生中,并通過信息的交互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進行反饋。
(二)新媒體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多元化。
當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已在高校學生中極為廣泛的使用,這也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載體和平臺,建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將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有機地融入到各類新媒體平臺中,打破了原有的課堂說教傳承模式,使學生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不斷融合到生活中,真正實現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沖擊。
新媒體拓展了高校學生對外部世界了解的視野,使得高校學生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對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著不同的了解,其思維方式、思維定位都發生了變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化和單一化教育對生活于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而言是難以接受的,脫離于新媒體時代,不能將新媒體融入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僅僅依靠過于抽象的理論講解和灌輸式的說教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顯得無能為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受到沖擊。同時,學生過度沉溺于新媒體中,無論課上還是課下整天在微信、微博中,成為典型的“低頭族”,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實效性,帶來了消極影響。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沖擊。
新媒體的交互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了其原有的話語地位和權威,信息交互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趨于平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與受教育者在相同時間獲得信息,有時甚至晚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了話語不對等的情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主動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對受教育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沖擊。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一般采用的是封閉的課堂式教學和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對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的參與度較低,難以使學生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導致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難以高度認同。新媒體往往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學生對新媒體中的文化信息有所認同,不斷用新媒體中的文化信息引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致過少關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形式和內容。
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把握高校學生對新媒體使用的心理偏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強大生命力和持續動力在于其不斷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和順應新的時代環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的影響是高校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新媒體時代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學生對新媒體使用的心理偏好,利用新媒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合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品質和完善的心理素質。新媒體使得高校學生在無障礙化信息平臺中獲取自己所喜愛和關注的內容。因此,分析高校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種類、形式、內容的心理偏好,充分吸收利用高校學生的心理喜愛偏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路徑之一。
(二)緊扣高校學生關注的焦點事件,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扣學生關注的焦點事件,爭得焦點事件詮釋、分析的話語權,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高校通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題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使得對焦點事件的詮釋和分析話語在學生中能夠及時、高效、共享的傳播,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焦點事件。綜合分析焦點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使學生客觀了解焦點事件產生的內外原因和過程真相,消除消極影響,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焦點事件進而了解社會的廣闊平臺。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專題平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唱響時代發展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輻射功能。
(三)著眼高校學生發展的現實訴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新媒體的交互性為高校與學生之間搭建平等交流的新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著眼學生發展的現實訴求,對與學生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現實要求有所了解,及時回應學生的各項訴求,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做好高校輿情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李洪楊(1988- ),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助教,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社會學研究;姜彥新(1977— ),女,黑龍江巴彥人,碩士,講師,從事高校黨務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學生工作)“SNS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編號:12542378)。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