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實驗小學,四川 廣元 628000)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發揮
趙麗華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實驗小學,四川 廣元628000)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擴展到了農村學校的課堂。本文對如何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提高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進行分析。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普及,為農村孩子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面我談一談如何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以達到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如何讓把小學語文中那些看不見,聽不到, 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豐富知識,讓農村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延伸,拓展,運用呢?這就需要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充分發揮其特有的聲,光,電功能,將知識通過音,像,畫,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思維,達到完成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逐步促進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形成,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備課
備好課是教學工作中重要一環,是上好課的前提,每位教師都要全面掌握教學大綱,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探討最優課堂結構方式,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分時寫好教案,這是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的基礎。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 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 始終處于積極的情緒中, 激起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一)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如果教師能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激起學生學習情感,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過程,使他們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狀態。如:我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這篇科學童話時,按照作者的思路用圖片展示文本中的地球外貌、地球資源、地球被破壞的程度等,在配上合適的音樂,用現代信息技術把這些素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想象不出來的情景,就變地人性化、感性化起來。學生們看到這一幕一幕的真實情景的再現,宛如身臨其境,仿佛正在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
(二)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按照巴浦洛夫的說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手腦并用”,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正符合這個理論。學生學習時,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例如:在講授《詹天佑》一課時,我估計到“為什么‘人字形’線路能使火車爬上陡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設計了這樣一段課件:八達嶺的‘人字形’線路和蜿蜒的盤山公路。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火車沿‘人字形’鐵路上坡的情形,說一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接著設問:“為什么必須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學生感到困惑時,演示這段課件,并啟發他們聯系自然課中關于“斜面”的知識。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線路與盤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中有關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筆畫一畫─‘人字形’線路是什么樣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這個過程,學生在一段直觀、簡單的課件的啟示下,把自然知識聯系了起來,體會了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的科學性;同時又應用“簡筆畫”技能,在“畫畫、做做”中領悟到了“火車爬上陡坡”的情形,體會了當時線路設計的合理性。
(三)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思維,利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拓寬教學時空, 創設探究性教學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問題, 揭示矛盾, 引發爭論, 打開學生思路, 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學生的定式思維, 有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如我在教《驚弓之鳥》一課時, 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 并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演示課件并播出配音, 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 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 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 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 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演示,引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課外知識
課文學習完了,并不代表這一課的任務完成了。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學生不能上網查找資料。在課后,我利用網絡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打印出來,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讓學生閱讀欣賞。如在教學《鳥島》一課時,我為了理解作者對鳥島獨特的風光以及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鳥類、與鳥類和諧相處的意識,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一)繼續搜集有關鳥島的信息,舉行“鳥島知識知多少”的宣傳活動。
(二)寫一些保護鳥的標語。
(三)畫一幅展現鳥島風采的圖畫。
(四)創作或填寫保護鳥的歌曲。
通過完成作業,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即時反饋,鞏固學習成果
遺忘規律要求人們對所學知識要及時復習。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難以全面顧及跟蹤每一個學生的課外復習鞏固情況。學生的課外復習有時又因為家長不恰當的“壓迫”而流于形式。現代信息技術特有的雙向交流的“反饋”功能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所謂“反饋”,是指控制系統把輸出信息的結果“返回傳入”以影響信息再輸出所起的調節控制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復習過程中 ,雙向信息交流活動所反饋的信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學習難點的解決。反饋越及時越有利于學習。在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可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