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紅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從根本上改革學習方式,作好“小學語文學習的引路者”。教師的“路”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效的高低。教師引“路”從樹立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抓準學生課堂語文學習的興奮點、把學生學習小組的構建進行到底和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成功的快樂四方面入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引路者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60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從根本上改革學習方式,作好“小學語文學習的引路者”,甚至是“組織者”“合作者”,讓小學語文課堂學習開展得有聲有色,煥發勃勃生機。讓小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高效地學習。
無數的教學實踐證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的學習主觀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釋放。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來的知識印象最深刻,理解也最透徹,學習效果自然也是極佳的。正因為如此,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教師教學方式的首選。但是,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不是只是把課堂學習的時間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就可以了,讓學生隨心所欲地學,而不需要教師的引導、組織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背景下,教師只不過是從臺前退到了幕后,雖然課堂的主角是學生,但是課堂的學習走向還是掌握在教師手里。就好比學生學習的風箏無論飛得多高,線頭總是攥在教師的手中的。也正因為如此,教師的“路”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效的高低。
一、樹立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開發學生感興趣的學習資源,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善于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做到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出發,把小學語文的學習和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大語文的環境中去鍛煉學習。
同樣是小學語文課堂,為什么有的教師上起課來就生動活潑,學生興味盎然,而有的教師上來就沉悶冗長,興味索然呢?細加探究,我們會發現,深受學生喜歡的課堂往往是教師善于以課堂為生發點,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景做巧妙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學習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到的知識是真實、有用的。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語文園地”部分,這部分的學習更是側重引導學生從狹小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活動給學生的任務是:“你的家鄉一定有優美的風景吧?你發現了嗎?請選擇一處向大家介紹。先分小組介紹,介紹的時候,講清這處風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點,要表達出對家鄉熱愛的感情。”可以想象,看到這樣的學習任務,學生會是多么喜悅和激動?。慷W語文教師如果錯過這樣很好的語文學習的機會又是多么可惜??!
二、抓準學生課堂語文學習的興奮點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上,基本的流程是學生首先明確學習的目標,然后再進行相應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的引路過程。特別是在把學習目標落實到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路”引得怎樣,是不是很好地抓準了學生課堂語文學習的興奮點和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直接相關,與學習的效果直接相關。而要抓準學生課堂語文學習的興奮點,更多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歷等等綜合因素。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為例,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表達了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以及對和平無比渴望的強烈情感??梢栽O想,如果是教師深入地分析這樣一篇抽象的課文,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效果肯定是好不到哪里去的。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然后再從課題入手,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求知。比如說:“這個中國孩子發出什么樣呼聲?中國孩子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呼聲?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相信經過這樣的處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效果也就有了保證。
三、把學生學習小組的構建進行到底
小組合作學習通常由4—6位學生在共同的學習目標下分工協同完成。從已有的經驗來說,由幾位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所達成的學習效力可不是數量上的簡單疊加。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取長補短,相互印證。正因為有了小組成員間不同思維的碰撞,學習小組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會有幾何等級的聚變。當然,學生學習小組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教師從成員構成、角色分配、合作方法、合作步驟、評價反饋等多方面加以培訓。只有學生學習小組的構建基本完成,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學生學習小組的構建一旦完成,教師將享受到輕松、高效學習帶來的快樂。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時候,我就布置學習小組合作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边@句話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弄清楚為什么不直接寫父親連續挖了36個小時以及作者這樣寫想要表達什么?在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習小組是這樣合作的:有一個小組成員發現了4個數字是由少到多遞增的,另一個小組成員注意到只剩下這位父親繼續堅持挖掘,再一位小組成員提出在地震中徒手連續挖36個小時是很困難的……。就是在這樣的七嘴八舌的發言中,學生很快就探究出了這個問題。得出了“這樣寫能表現父親挖的很辛苦,也更表現出他堅定的信念”的正確結論。
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成功的快樂
有人說:“行為是獎勵出來的。”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成果需要做進一步的檢驗,而檢驗的過程其實就是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在學生表現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自然是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與此同時,他們也體驗到語文學習成功的快樂。所以,有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是不介意經常性地創造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以“玩”促“學”。
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之后,教師通常會讓各學習小組交流合作學習所得。而優秀的教師就會注意讓小組成員輪流發言而不是讓某個優秀生專美。再比如說小學語文課文里有許多篇章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通過課本劇的方式表演出來。我們可以發現,每逢課本劇的表演,學生總是自發地組織,反復地練習,那熱情是多么的令人贊嘆??!而課本劇的表演能夠給參演的學生在學習帶來多大的好處呢?我想這可能是言語所不能完全說明的了的,但是我們只要看那些年老的人對孩提時表演過的課本劇一直印象深刻就明白了。
參考文獻:
[1]王丹.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J].新課程研究,2010.
[2]郭紅梅.論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J].新課程,2013.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