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新課改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是動態的,也是預設的,是師生遵循一定的預設多向、開放、動態的對話交流過程。初中語文教學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生成“引導人、塑造人”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預設性”,但在預設與生成的過程中,很多不可預見因素會隨著出現,可見,預設與生成這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靜一動”的矛盾與統一,需要語文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其關系,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預設;生成;教學效率
何謂“預測”何謂“生成”?預設是指預測設計,是教師在課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清晰理性的超時空教學活動設想與安排,具有彈性和空白特征,是教師對自己課堂每個方面可能出現問題的預見與對策準備;而生成和構建,是根據課堂教學本身的進行而形成的各種動態的活動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成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科各界“新課堂”形式不斷創新、不斷多元化,“預設與生成”課堂亦逐漸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焦點.“生成性”課堂與新課程的“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理念不謀而合,而從現行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上課就是教師執行教案的過程,最理想的進程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按照預定的教案完成,教師不會希望“節外生枝”,而是期望學生按照教案的設想去做出問題回答,否則就努力引導學生到預定答案的軌道上。對于學生在課堂上閃現的智慧的火花,我們常常視而不見,任憑那精心設計的教案“隨心所欲”的支配著教師和學生,不驚不喜。那么,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廣大教師要怎樣有效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讓課堂上多樣化的動態精彩生成呢?筆者以蘇教版初中語文的相關教學實踐為例,談談自身做法,以期讓“預設與生成性”課堂演繹得更加精彩。
一、緊扣教材預設,有效掌握生成
能否按照教師預設的教案形成理想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讀和全面考慮,緊扣教材的預設是良好生成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是依據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進行的,教師要清楚教材對學生的價值導向,才能對教材進行全面、精細的解讀。脫離教材的教學預設又如天馬行空,教師脫離主旨地教,學生漫無目的地學,教學目標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生成當然難以盡人意。
要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導游”,教師要在課前預設前深度把握教材文本,并在適度的引導和點撥下幫助學生生成深刻感悟文本魅力的能力。在教授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一課時,筆者在對“課文重點語句的感悟”這一教學環節時,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并預先想好解決應對策略。文章中有兩句話看似矛盾卻有點睛之靈,文章開頭“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最在結尾又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筆者引導學生由“紫藤蘿的美麗”發出去感受作者的“不由得”和“不覺”,學生也順著“不由得”體會到作者的情不自禁,想到紫藤蘿10年前的命運,到現在的美麗,生命長河永不止息,作者加快的不僅僅是腳步,更是人生的步伐。教師預設的生成也順利完成。
二、圍繞學生預設,尊重自我生成
學生是課堂教學真正的主人,是活生生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他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知識、見聞和思考進入課堂,使課堂上經常出現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插曲。而教師要做的,是要尊重這些插曲的生成,把關注的眼光放在學生身上,在預設之外的插曲發生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再加以正確適當的指導,我們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的課堂。
如在執教《童趣》一課,這是初中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于是筆者通過學生平常的學習語體慢慢過渡到新語體學習。筆者讓學生欣賞如下兩幅畫后提提自己的想法:1、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中怎么辦;2、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
生1:圖2小孩為什么對著磚頭亂草發呆啊,很好看嗎?
生2:圖1小孩把蚊子放進帳子,不怕蚊子咬他嗎?
生3:用煙就能熏死蚊子嗎?
生4:他們真無聊,這樣都覺得好玩嗎?
師:對啊,為什么我們覺得這么無聊的事情,他們都能玩上半天呢?
.......
筆者故意用白話文為文言文的教學設置懸念,讓學生不抗拒新文體的同時通過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進入內容教學,讓學生從熟悉的學習規律中慢慢生成自我新知識,構建新知識體系。
三、利用非預設資源,鼓勵多元生成
預設與生成都是具有彈性的,“非預設性生成資源”是教學中重要的資源,它是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推進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意料之外而又對教學有意義的信息材料的有效利用,如學生的疑惑、學生創新的思維、或者學生出現的錯誤等。新課程強調多元、動態的課程生成,為學生建構一個交流、合作和探索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對此,教師能否及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這些“非預設生成性資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為學生所用,能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
如在執教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威尼斯商人》一課時,筆者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安東尼的友情至上、鮑西亞的見義勇為等積極的人文主義,有位學生的提問卻讓筆者大吃一驚:“其實夏洛克挺可憐的,雖然他是個無情的大債主。安東尼和鮑西亞在遇到困難時都會有人出手相助,但是夏洛克因為是猶太人經常被人瞧不起。”筆者并沒有回避學生的問題,而是贊揚學生的獨特心思,然后順勢引導學生們一起探討“可憐的夏洛克”,為什么那時候的猶太人地位低下,文中能找出什么證據證明“他們看不起猶太人呢?”課堂陷入一片沉思之后又掀起一陣熱烈討論,并在文中找到了理據。這樣的一個小插曲,學生認識到了另一種人文主義,讓自我的生成增添了課堂的精彩。
總之,彈性預設是教學計劃實施的藍本,動態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點晴之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理性看待“預設”與“生成”,盡力把課堂營造成“預設”與“生成”相統一多元化發展的教學模式,為語文課堂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黃厚江.預設和生成:并非不可共存的二元對立[J].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04期12-16
[2]趙楷平.讓預設和生成共同演繹精彩[J].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29期59
[3]劉麗瓊.中學語文課堂引領藝術初探[J].中學語文,2014年09期53-54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李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