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慶齡
摘 要: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出現了較嚴重的問題,影響了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挫敗了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能力的信心。教師應該找出癥結,重視學生自主意識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對小學教材教學有一定的了解,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關鍵詞:教材難度;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影響了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以及學習習慣,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一部分小學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升入初中后,變得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上課不發言,缺乏自信,語文成績一落千丈,這是一個令教育工作者十分困擾的問題。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中小學教材內容和難度有較大的跨越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少,而中學語文教材內容難度增加,知識點增多,思維難度增大。例如,進入中學后,閱讀理解的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識沉淀及情感體驗,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及對人物形象分析時,往往停留于表面。閱讀教學中涉及的諸如表達方式、說明方法,表現手法中的象征、欲揚先抑、對比、襯托、設置懸念、托物言志……知識點更系統、更專業。再如,病句的修改也是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小學對病句的修改較簡單、直觀,跟著感覺走,沒有規律可循。而中學要求更深入、更系統,病句設置更復雜,病因較為隱晦,學生不僅要會判斷病句類型,還要弄清病因,才會修改。中學階段還增加了小說、戲劇、議論文、新聞通訊等新的體裁。文言文的內容也更多、更長、更艱深,還需要大量的背誦。小學文言文只需讀懂大意,而中學需要字字落實,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能流暢地翻譯全文。詩詞鑒賞不只是停留于文字層面,而需要知人論世,抓住詩歌意象,了解用典,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這些難點的跨越,對剛升初一的學生來說,都成了學習語文的“攔路虎”。
二、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較大差異
小學的閱讀教學側重于趣味性和記憶背誦,以朗讀為主,課文篇幅較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較少,課堂教學中老師講課的速度較慢,課堂容量少,所以重點的知識可以反復講反復練,對所學課文可以反復讀,甚至成誦,課文的理解大都靠老師講解,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可以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掌握科學的朗讀與默讀技巧,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學課文篇幅較長,老師講課速度較快,許多知識點只能一帶而過,學習的形式更注重自主、合作和探究。所以,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初一學生面對如此大的變化,肯定會感到難以適應,學習吃力甚至厭倦語文學習。
三、中小學教與學的大環境不同
小學課程設置是針對兒童認知能力及興趣,活動性較強,孩子在無壓力狀態下學習,教師在無壓力狀態下教學,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濃厚一些。但升入初中后,課程設置科目增多,教材難度增加,學習方法不能較快調整,中學教師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又有著考高中的壓力,致使一些學生將精力過度投入到一些表面難度系數較大的諸如數學、英語的學習,從而放松了語文學習。再者,在目前考高中“唯成績論”這種體制下,學生和家長的功利性較強,所以很難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課外閱讀的匱乏也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另外,中學的課堂閱讀環境因為有了升學壓力,老師有時會更追求時間、效率、成績,變得緊張、嚴肅、呆板,而忽視了學生課堂上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
固然,中小學教育嚴重脫節現象的產生有諸多原因,但主要的解決渠道還是要從方法上入手,也就是說,要注重中小學教育教學方法上的互相銜接,我這里提出自己的兩點建議供大家探討。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做好學習方法的銜接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單元學習要求”及每一篇課文前的導讀,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講授新課,重點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
2.中學教師要對小學教材教學有一定的了解,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初中內容與小學內容相比,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有很大的拓展。所以我們初一教師可適當保留一些小學的教學方法,如競賽法、誦讀法、表演法等,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初中的教學方式方法逐漸地加以滲透,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使他們逐步由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型的邏輯思維,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各個環節的銜接,教師教學的方法須考慮層次性和連貫性。這樣堅持做下去,我們才會培養出一批樂學語文、會學語文的學生,語文教學質量才會螺旋式地上升,我們才能更好更穩地把教育這個接力棒傳遞下去!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