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芳
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遵循“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基準”的教學原則,忽視了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地位,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和理論的同時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機械地背誦和記憶知識。新時期倡導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自主積極地學習,因此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英語;開放式教學;語言環境
開放式教學旨在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創造舒適、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英語學習思維提供有利的空間;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使學生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知識學習的海洋中。下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談談我對初中英語中如何實施開放式教學策略進行簡要闡述和分析。
一、創設開放式的語言環境,增加學生與英語的接觸機會
初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教學成果,
僅僅依靠教師講課和學生的埋頭苦學是很難做到的,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與英語親密接觸的機會,為學生能夠學會說英語創設一個開放式的口語交際內容,讓學生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英語口語的日常訓練。例如,將課前五分鐘時間設定為口語交際時間,可以分小組輪流上臺演講,也可以隨意地自由主動上臺演講,演講內容可以設定為昨天所學習的單詞組成的句子,也可以是你喜歡的一首英語詩歌或英語故事,更可以是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演講結束后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對剛剛同學的演講進行消化,提出其中出現的語法錯誤和讀音錯誤,使學生在思考和提出質疑中發現學習英語的奇妙之處,從而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獲得英語語法與讀音的知識,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放性地利用英語教材,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
英語學科在我國作為一種非母語語言類學科進行教學,其教學資料來源于課本,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師應該在對課本內容進行整體了解和把握之后,創造性地整合課本內容結構,
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案,以便于學生更有效地記憶和鞏固所學習的英語知識。例如,在學習“where is your penpal from?”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布局將班級劃分為七個大洲,每個區域內的所有學生各自代表本洲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的公民,這樣在練習“where are you from?”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國家練習對不同國家的名稱用英語進行表達了。學生在教師對課本內容的開放式應用中開闊了視野,了解到更多的英語知識。
整合英語教材的結構和順序,可以使英語教學順序更合理,
也是開放性地應用教材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學習英語第八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時,我將第一部分第三小節與第二部分第一小節和第三部分第二小節的內容整合到一起進行學習訓練,使學生在學習了相應的知識后能夠迅速應用到練習中去,知識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化訓練,形成了“趁熱打鐵”的教學效果。
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和應用還有很多種方法,如果在課堂上一一向學生展示,學生在繁多的教學內容整合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排版,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社交網站,如:博客、QQ空間等,將不同排版的教學設計以及學習技巧分享到分享平臺上供學生觀看查閱,這樣不僅大大節省了課上的教學時間,還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長時間對其進行督促堅持,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初中英語的開放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開放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程度,還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更多的英語知識。
參考文獻:
許從恒.基于初中英語開放式課堂的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15(0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