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迪+王麗芳+蘇建軍
摘 ? ?要:MES教學模式側重以崗位工作流程為重點完成教學工作。導游英語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為了突出導游英語課程的工作實用性,文章構建了導游英語課程MES模塊化教學法,并從學生興趣、教學媒介與教學語言三個維度分析了該模式的教學效果,指出了該模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MES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EMS教學模式;導游英語;旅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2-0015-02
一、MES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塊式技能培訓)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是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區別與傳統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現場教學為主,技能培訓為核心,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其教學模塊,教學主線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為主,多數學者稱之為“任務模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MES是從職業具體崗位工作規范出發的,突出培訓職業崗位工作能力,即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我國對模塊化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最早起始于“項目化”教學,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進行探索。目前國內多數學者注重于EMS教學模式的內容研究,如鄭潔(2010)提出模塊化教學模式分為通用性模塊、公用基礎模塊、專業性模塊和個性化模塊設計,并提出因子分析與多目標決策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高校模塊化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1]。尹長豐(2011)提出模塊化教學為重新構建旅游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突破點,從知識、課程和能力三方面構建[2];另一部分學者提出了EMS教學中突出文化板塊的運用,毛越華(2013)提出MES在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知識層面上提升學生的職業性、技能性和操作性[3]。
導游英語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并且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和水平,擁有一定的旅游專業理論、旅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英語導游人員。這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學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導游英語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自從2008年開設導游英語課程以來,教學內容編排、教材選擇到學生實訓等教學項目的開展,盡管取得很大的進步,但目前課堂教學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傳統的課堂講授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實習、就業前景具有較大的差距;教學環境比較單一,學生更渴望虛擬的、模擬的景點景觀再現;考試形式單一,不能充分體現對學生學習態度、認知等的客觀評價;缺乏校外實訓基地,不能及時滿足學生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轉化與提高。在此背景下,導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需要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特點,從而提出課程體系應當劃分四大模塊,即教學內容、改革考核、職業能力建設和網絡資源建設。
(一)教學內容
教學模塊中,課程安排依托旅游行業,立足山西省旅游市場,分為導游員工作實務、山西旅游景點介紹、模擬導游和實地導游四部分來進行。本課程采用旅游教育出版社紀春主編的《英語導游教程》,在此書的基礎上,我們結合山西旅游景點介紹,對教學內容進行選取和編排,確定了教學重點,強化以導游崗位技能要求的教學組織活動。
(二)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使之與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課堂學習過程,采取口試和筆試相結合,記錄小組討論表現,成績可分為E(excellent),P(perfect), O(outstanding),F(failure)四個層次。這樣打破學生以數字成績來衡量個人學習英語的傳統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英語表達欲望,開發學生學習潛能,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建設模塊中,主要通過定期舉行職業技能大賽來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大賽內容包括系級、院級、省級等不同級別的導游技能比賽,旅游線路講解、接待賓客與處理問題技能等,來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四)網絡建設
在此模塊中,包括教材建設和網絡建設,構建導游英語網絡教室,共享網絡資源。
三、導游英語課程模擬化教學效果分析
為了能及時了解導游英語課程中EMS中應用情況,分別在2014年4月,2014年5月,分兩次對旅游管理專業1202、1203、1142三個班級發放《關于導游英語教學質量調查表》,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模式和考試內容等五大方面來提問,最后是設置開放式問卷,尋求對英語教學的建議。共發放200份,收回180份,無效問卷20份。問卷的分析如下。
(一)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10個單元,分別從難易程度、興趣度和提高度三個維度進行測量。
難易程度上,分析得出學生對導游員實務內容(導游員必備知識54.9%,迎客服務35.9%,沿途講解33.3%,酒店入住39.2%,送別服務35.3%)認為難易程度一般,專題講解中平遙古城專題(35.3%)較易接受。分析原因是因為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導游實務課程,并且在晉中進行2天的實習,內容上熟悉,所以較容易接受這個專題。但是對石窟藝術(72.5%)、五臺山宗教文化(60.8%)、建筑文化(47.5%)和晉中大院文化(37.5%)普遍感到很難。原因分析為:此四個專題的專業英語表達和專業詞匯較難,并且大部分學生對建筑和佛教缺乏基本的了解。
興趣度上,感到有趣的專題有石窟藝術27.5%、建筑文化25.5%、平遙古城25.5%,在沿途講解中,感到有趣和一般的各占33.3%。分析原因可能是:云岡石窟和平遙古城都屬于世界文化遺產。學生對我國世界級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有很高的認識,也有興趣接觸此系列的專題內容,對五臺山和大院文化興趣不是很高,分別為24.5%和23.5%,可能是因為大家對建筑文化興趣不大。本學期學生實習由于旅行社安排車在途中出現事故,造成計劃之中的喬家大院之游取消,對喬家大院沒有感官的認識,所以在學習中的興趣不高。其中,學生對沿途講解最感興趣,占33.3%。原因是沿途講解的內容編排是以運城為迎客點,沿途講解的內容有關公機場—康杰中學—機場大道—南風廣場—金鑫酒店。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十分熟悉,小組講解可以自由發揮,語言點較容易掌握。
自身提高程度上,除酒店入住和送別服務兩個內容分別占41.7%和37.3%之外,其他專題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程度由高到低分別為導游員必備知識(49%),平遙古城(41.2%),石窟藝術(39.2%),沿途講解(37.5%),建筑藝術和大院文化(33.3%),五臺山宗教文化(29.4%)。原因分析為:大家通過導游英語課程的學習對導游實務的內容理解更加深入,感知學習通過授課對此專題的認識和了解加深了,石窟藝術的學習從原來的陌生到熟悉,沿途講解更加靈活。但酒店入住和送別服務提高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個專題的講解內容不多,學生學習的課時比較少,學生對此專題印象不深。
(二)教學方法
在本學期的教學方法上,主要采取學生小組 PPT演示為主,講授為輔,以多媒體展示為補充,同時以影視資料和視頻展示來豐富。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學生認為多媒體展示(39.2%)是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再次是講授(37.5%),影視和學生講解各占23.5%,最后是視頻資料展示17.6%。原因是因為:學生對英語資料的把握吃力,多媒體展示能看得清楚,做筆記也較容易。影視資料中的英語講解,學生不容易掌握,學生小組講解要求是英語講解,困難較大。視頻展示上,學生不太接受,原因可能就是學生較難聽懂和理解英語背景資料。
(三)教師的語言表達
清晰正確和情感性強各占33.3%,標準規范和生動精練各占23.5%,形象性占5.9%。分析為:本課程為大教室合班上課,上課的音響效果不好,學生聽課時聽不清的情況較多,這樣影響上課的效果。情感性表現在授課教師上課要求紀律較嚴,強制要求記筆記,學生心理上不大接受,情感因素影響學生的上課情緒。
四、EMS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專題內容缺乏
石窟藝術、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大院文化等專題學生在此之前雖有涉及,但不系統。學生對英文系列專題沒有相關的概念和認識,尤其是專業性的英語表達更是生疏,掌握起來很吃力。
(二)體系教材未形成
沒有課本的依托,學生必須要收集相關資料,這樣工作量大,范圍廣。而且相關的英文資料較少并不太準確,學生在收集和整理相關專題資料的時候,選擇面較窄,收集和整理的難度相對較大,缺乏網絡教學支撐。
(三)實踐教學不足
由于本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要求學生對景區有很深的文化知識和感性認識。網絡建設及職業訓練嚴重不足,導致對山西三大文化板塊的認知和感知嚴重缺乏。
五、提高EMS教學效果的建議
EMS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適合語言學習規律,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導游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地運用此教學模式,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課程內容模塊的簡易化,更口語化。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參加省級外導證的口語考試更加有信心,更有把握。第二,提高職業能力建設模塊的深度,主要通過定期舉行職業技能大賽來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大賽內容包括不同級別的導游技能比賽,如旅游線路講解、接待賓客與處理問題技能等,來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第三,建設網絡建設模塊,包括教材建設和網絡建設,構建導游英語網絡教室,共享網絡資源。第四,校外實訓評估,可由實訓基地工作人員參與,從而來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校內和校外評估相互結合,貫穿此課程的整個人才培養目標中,進而來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浩,陶虎,王曉輝.高校模塊化教學模式及其效果評價
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
[2]尹長豐.旅游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以
合肥學院為例[J].許昌學院學報,2011,(5).
[3]毛越華.MES 視角下我國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策略論
[J].教育與職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