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崢嶸
摘 ? ?要:文章從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現狀出發,闡述了校企文化對接的意義,探索基于合作的校企文化對接路徑,使文化對接成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對接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2-0085-03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比較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但學生作為職業人所需要的敬業精神、合作態度、責任心等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造成的現實問題是培養的學生與企業所需人才之間存在脫節,大量的畢業生不具備各類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素質,相當多學生進入企業后很難適應企業文化管理,學生角色與員工角色的轉換出現障礙,導致畢業與就業的磨合期加長,學生頻繁跳槽,在給自身可持續發展帶來障礙的同時,也給用人單位帶來困惑。經調查,現代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滿意度遠低于對其專業技能的滿意度。企業特別希望畢業生認同企業文化,遵守企業紀律,具有責任感、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等,增強在企業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因此,高職教育迫切需要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中融入企業文化,只有把“校企合作”深入到企業文化和先進工作價值觀層面,才能實現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雙贏,“校企合作”才是穩固有效的[1]。只有把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層次對接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和過程設計的重要內容,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二、校企文化對接的意義
(一)踐行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要求[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也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的發展思路,要求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對接企業文化是深度校企合作的必然產物,是拓展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必然選擇。
(二)正確指引學生學習與建設特色校園的需要
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過程中滲透融入企業文化,能夠引導學生了解企業對高職人才素質的要求和自己應具備的素質,增強他們學習的目的和成才的自覺性,對他們畢業后迅速適應企業文化管理,縮短就業適應期,順利實現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夠指引高職院校建設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創建辦學特色。
(三)滿足與適應社會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
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中滲透融入企業文化,可以將企業的先進工作價值觀教育前移到高職院校,能真正使校企合作雙方在共同工作價值觀的引導下,消除合作盲區,增強契合度,實現職業院校學生和企業員工的一體化改造,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工作價值觀,實現畢業生與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價值理念、職業精神的“零距離”,滿足和適應社會及用人單位的發展需要。
三、校企合作中企業文化對接的路徑
高職院校應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企業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為目的,把校企文化對接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探索基于合作企業參與的校企文化對接路徑,從企業文化融合的高度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設計和深度改革,發揮企業文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
文章以國家骨干高職建設院校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包裝印刷專業與中山中榮、松德等公司的訂單培養合作為校企文化對接研究的切入點,從培養方案修訂、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師資建設、教學環境建設、教材創新、崗位實習、職業素質評價體系建設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探索企業文化滲透路徑,將校企文化對接育人探索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使文化對接成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適應企業需求和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以培養方案修訂為重點,制定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包裝印刷專業依托與企業合作的“中榮”、“松德”等訂單班為基礎,將企業實際、企業需要、企業文化管理下的職業素質要求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中,由校企共定培養方案,強化專業知識教育與企業文化的聯系,把企業文化的宣傳、灌輸以選修課程的形式納入學校教學系統,制定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通的培養方案。形成“一條主線、兩個結合、三個體系、四個模塊”的基本思路,即:“一條主線”是以專業技能和企業文化素養培養為主線;“兩個結合”是采取產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三個體系”指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四個模塊”即職業通用素質模塊、職業核心技能模塊、適崗就業能力模塊以及專業拓展模塊[4]。企業完全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設計,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大企業文化元素的融合,加強企業工作價值觀教育,突出學生“職業性格”和“職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進入職場前就能知曉行業文化和具備一定職業素質。
(二)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抓手,將企業文化的精髓與專業課程進行深度融合
學院包裝印刷專業選擇以生產崗位為切入口,以生產性實訓校區、知名企業及訂單合作企業為平臺,以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為依據,與企業共建符合企業文化特征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一是課程設置與專業崗位需求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緊扣專業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及職業素質,引入企業生產管理制度、辦法和產品質量標準要求,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二是將企業產品及產品生產過程與教學項目及教學過程結合,與合作企業開發“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引入企業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與教學項目、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建設優質課程并融入企業文化素養要求。三是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對接,將職業培訓標準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予以實施,核心課程與企業共定課程標準、內容和項目,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及職業素質的培養。四是課程體系融入企業文化和職業素質要求,開設“企業文化”基礎課、增加“職業素質”選修課程,開展職業規劃指導,聘請企業人員來講課,以企業實際案例及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
(三)以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大力開展工學結合
教育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學院式教育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轉變,在人才培養中加大企業文化的滲透融合,以滿足社會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開展工作室及興趣小組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行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用企業真實項目,按企業任務實施的方式對學生開展項目教學。在教學中有效植入企業文化基因,將職業精神、職業情感和先進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專業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習生活行為與職業習慣養成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
2.推行“實戰化”實訓教學。專業實訓課安排在合作企業車間或實訓基地,以標準的生產車間環境、設備、工藝和要求開展技能實練,使實訓和實際生產結合緊密,達到職業標準要求。引入企業考核模式及管理辦法,根據生產要求布置實訓任務,根據客戶質量要求考核實訓成績,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職業素質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能力評估制度從單一的理論或技能考試模式轉向技能、職業素質、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課程實行過程考核、項目考核、實踐和作品考核、以證代考、以賽代考等新的工學結合考核方式,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職業的理性認識及企業對學生培養方向的引導,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四)以教師職業文化素養提升為基礎,實現師資水平與職業化的“零距離”
學院包裝印刷專業立足于校企合作,立足于深入企業實踐提升教師企業文化素養。安排青年教師采取脫產或半脫產、頂崗輪訓等形式下企業實踐鍛煉至少半年;借助工作室平臺,安排企業兼職教師對專任教師進行技術培訓;組織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和考取職業技能證;構建專兼教師共同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管理機制,利用“兼職教師政府津貼”激勵制度,加大兼職教師聘任力度,打造一支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優秀雙師團隊。在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師資中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教師文化,實現師資水平與職業化的“零距離”,并影響學生。以“中榮班”為例,聘請合作企業多名兼職教師授課,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時進行職業規范、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文化傳遞,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和企業所需的良好品質。
(五)以環境建設為窗口,打造職業文化環境體系
重視校園職業文化環境建設,用職業氛圍育人。在教學場所和顯著位置標示具有明顯職業文化特征的校訓“立德明志、精業唯新”,借助櫥窗宣傳學生的優秀實習實訓成果和優秀畢業生的事跡等,營造鮮明的職業文化環境。探索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機制,采用多種合作方式,引進企業的工廠和生產線走進學院,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加強與企業的訂單培養合作,以“中榮”、“松德”等訂單培養合作企業名稱命名班級,設立企業獎學金,充分利用合作企業資源優勢共建校內外生產實訓基地,并以企業名字命名,創建真實的生產教育環境,形成“校企一體化”的人才共育機制和環境。實踐教學課堂搬到企業車間和實訓基地,實現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的對接,強化學生職業感受,實現理論課程教學、實踐能力培養、職業素質提升“三軌”同步運行。學生在這些校企合作平臺中以準員工身份學習,接受企業文化熏陶,規范思想行為,體驗學生與職業人的雙重角色,他們在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培養職業綜合素質,順利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跨越。
(六)以教材創新為切入點,構建符合職業技能和素質要求的教材
結合訂單培養、專任教師下企業實踐經歷和專業領域及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依托行業協會、合作企業制定教材標準,編寫與包裝印刷企業實際項目相結合的工作過程化專業教材,建立適應生產要求的以崗位能力要素和素質要求為基本單元的新體系。將包裝印刷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等編進專業教材,融入經營管理理念、職業規范、工作價值觀等企業文化,編寫適應就業的系列輔導教材,形成教材滲透體系。利用專業教材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先進工作價值觀教育,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對行業企業文化產生認同感,自覺地接受企業價值觀,并基本具備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
(七)以崗位實習為橋梁,構建分段遞進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學院包裝印刷專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準職業人—職業人”的角色發展規律,實施五段式的崗位實習。即:半個月的企業認知實習、一個半月的技能考證實習、一個月的企業適應性崗位實習、三個月的企業生產性崗位實習、三個月的企業就業性崗位實習[5]。構建“遞進式”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五個階段的崗位實習安排在不同學期實施,將職業素質教育和企業文化熏陶貫穿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學生零距離融入企業文化。制定“五段式崗位實習規范管理制度”, 明確每一段實習的職業能力要求和崗位能力要求、考核方式和辦法,增加職業素質考核。建立學校企業雙導師共同指導和管理的運行機制,每個階段實習做好實習計劃、過程監督、實習考核與總結,使崗位實習有序完成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縮短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文化適應期,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八)以職業素質評價體系建設為保障,實施活動層面的校企文化融合
創新職業文化活動體系,將包裝印刷行業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滲透到文化教育活動中。以校內勤工助學、社會義工活動、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等為途徑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安排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參加“中榮”、“松德”等訂單合作企業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座談活動等,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讓其融入企業文化生活,提升職業認同,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項目,把職業素質評價作為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職業體驗,將參與情況納入考核和積分,達到規定的積分畢業時發放素質拓展證書。素質拓展評價融入了基本品德素養、職業素養、工作態度、融合集體及社會的能力、職業技能培養和技術創新等內容,使學院的文化活動與高職辦學目標緊密結合。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對接企業文化是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全面對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過以上路徑將企業文化融合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探索,注重了學生專業素養的養成教育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專業領域合作企業直接參與的實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文化對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情感和工作價值觀,實現學校育人、企業用人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三贏目標。
參考文獻:
[1]汪向東.校企文化對接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工程[J].西
部大開發,2011,(10).
[2]新華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DB/OL].[2015-05-04].http://www.gov.cn/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
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DB/OL].[2015-05-
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ess/
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4]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DB/OL].[2015-05
-04].http://www.docin.com/p-257747950.html.
[5]陳小明,李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制度路徑——以中
山火炬職院生產性實訓校區建設為例[J].新課程研究,
2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