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廣播電視臺,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新時期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
李秀華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廣播電視臺,內蒙古烏蘭浩特137400
摘要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廣播新聞行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新時期對于廣播新聞編輯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廣播新聞編輯必須順應行業發展要求,以為受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節目為原則,提高新聞編輯的綜合素質。現階段,我國新聞編輯理論還不成熟,創新點不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廣播新聞編輯的特點、內容出發,探討新時期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新時期;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培養
簡言之,廣播新聞編輯就是廣播新聞內容傳播的組織與實施工作。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傳統廣播新聞編輯的優勢不復存在,開始面臨更多新興傳媒方式的挑戰。為此,廣播新聞編輯必須改變傳統的操作方式,從內容、編排及形式的創新出發,使廣播新聞節目朝著多樣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培養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
1.1特點
廣播新聞是一種通過聲音進行傳播的媒體,這就賦予了它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的優勢。但是由于缺少畫面作為聲音的補充,聽眾有時候很難明白新聞播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另外在描述景色、比賽現場等畫面時,新聞廣播也很難為聽眾構建完整真實的畫面。另一方面,聲音通過電子設備的轉換會有部分失真,如果缺少字幕等工具的幫助,聽眾就會聽不清,例如在轉播體育賽事時,現場會有十分嘈雜的聲音,由于缺少字幕和畫面,聽眾就難以感受現場氣氛,甚至可能聽不清解說員解說。在廣播新聞編輯的發展過程中,聲音的優勢和劣勢均不能忽視,要不斷的改變編輯手段,提高聲音傳播的質量。
1.2內容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廣播新聞內容豐富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提高聽眾滿意度,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不斷創新新聞內容,以滿足聽眾需求為中心,播送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新聞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根據其反映社會生活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社會新聞、科技新聞等。結合廣播新聞傳播的特點,廣播新聞的聽眾一般會選擇收聽政治、經濟及社會類新聞,而很少收聽文教類、科技類新聞。社會生活瞬息萬變,新聞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者面對龐大的新聞素材,要能夠從中挑選出符合自己節目特點、滿足聽眾需求的內容,并不斷將新聞內容進行知識化和信息化的有效整合,是新時期的廣播新聞傳播成為權威的知識性、服務性平臺。
2.1加強知識積累
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知識的積累。要想培養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需要編輯工作者具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對國家政治經濟方針、社會科學文化知識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對這些知識了解了,才能在龐大的新聞素材中迅速尋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并從這些內容中尋找到與眾不同的創新點,發現不同新聞之間的聯系點,以聯系點為突破口將這些新聞進行整合,編輯出更具價值的節目。
2.2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廣播新聞編輯的目的是為聽眾展示最全面的新聞資訊,為了避免新聞播送內容的單調乏味,編輯人員需要在還原事件真實發生過程的同時,對事件的發生背景、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解讀,滿足聽眾更加深入的收聽要求。在進行信息整合時,編輯工作者要有較強的立體意識,能夠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多個角度對新聞素材進行解讀。只有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整合能力,才能在眾多的廣播節目中脫穎而出,實現對新聞內容的創新。
2.3廣播新聞內容的創新方法
廣播新聞以聲音為媒介進行傳播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對新聞素材進行編輯時要注重從“聽”的角度入手,滿足聽眾的收聽習慣,盡量做到播送內容的簡明扼要,不能使用籠統、概括、抽象的語言,多采用形象的事實,同時在其中穿插活潑的細節,增加聽眾的印象;為避免節目脫節,加強節目與節目之間的緊湊程度,也要加強過渡語句的使用,使內容過渡流暢;要擴大新聞素材的篩選面,根據自己節目的特點選擇新聞素材,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廣播新聞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奇聞趣事、生活瑣事,滿足聽眾對不同信息的需求。另外,在對新聞內容進行創新的同時,編輯工作者還要堅持新聞內容符合國家政府部門相關要求,不能傳播不良信息及反動言論,為聽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起到傳播正能量的目的。
2.4 廣播排編的創新改善方法
創新廣播節目編排方法首先要改變以往一段新聞重復播放的模式,根據不同受眾的收聽習慣進行節目播送時間調整。清晨6、7點鐘為中老年人的健身時間,這一時段可以播送有關天氣預報、健康知識講座及運動類的節目,滿足中老年人的收聽需求。7點到9點的這一時段為學生上學、員工上班的高峰期,可以安排路況的實況轉播以及相關的地鐵、公交信息,幫助人們選擇適合的路線。9點到11點之間,可以播放時事新聞節目,為聽眾宣傳國內外大事、社會瑣事等。中午時段是人們休息的時間,可以播送音樂、娛樂類節目,起到放松聽眾心情的目的。下午2點到5點,可以安排娛樂類節目。5點到9點時間段內,根據需要播送一天內發生的新聞事件,同時可以安排新聞訪談類節目,對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度點評。9點以后,可以安排午夜情感類的話題節目,與聽眾進行適當互動。
除了調整節目播出時間外,廣播新聞節目還要改變過去新聞內容播送滯后的缺陷:一般情況下,由于廣播新聞節目固定的節目時間使得其播送的新聞內容往往是前一天發生的事,這就使得在新聞時效性方面,廣播新聞遠遠落后于網絡新聞以及電視直播。提高時效性的重要方法是采用貫通式的節目設置:首先在一天中劃定某個時段為新聞播送時段,在這一時段內,新聞節目可以做到隨進隨出,一旦發生新聞事件,記者可以第一時間將現場報道發回,并與主持人進行現場連線,不受節目時間的限制,不會出現某個節目正在播送而無法第一時間將新聞播放出去的現象,從而提高新聞播送的時效性。
2.5廣播形式的創新
以往廣播新聞節目的播放形式主要是播音員講、聽眾收聽。盡管稿件在播送之間進行了充分編輯,增加了不少形象的內容,但是依然很難拉近播音員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得聽眾往往處在被動接受狀態,因此,在對廣播形式進行創新時,首先要從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入手。拉近距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節目中設置互動環節,節目組可以在節目播送之前公布直播間的聯系方式(聯系方式可以是電話,也可以是微博、微信等網絡工具),觀眾通過留言或直接與播音員進行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同時節目中可以增加有獎互動環節,在節目結束之后從參與節目討論的聽眾中抽取幸運觀眾并提供獎品,這種做法能夠提高聽眾的收聽積極性,提高節目收聽率。除此之外,地方臺節目播音員可以使用家鄉話進行新聞播送,適當穿插幽默的語言,提高聽眾的收聽樂趣。
新時期,廣播新聞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創新成為其突破束縛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需要思考的頭腦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者要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入手,通過對廣播新聞內容、編排及形式的創新理論學習,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使廣播新聞受到更多聽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孟祥燕.融媒體時代下如何培養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J].科技傳播,2014(7).
[2]吳晶瑾.試論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J].中國報業,2013,12.
[3]林晨.試論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J].中國報業,2014(6).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