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芝兵
摘 要 教育實習是師范生在高校或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到附屬學校或實習學校進行教學實際鍛煉的一種形式。目前師范院校教育實習的指導小組通常由大學學科教學法教師和中小學優秀教師組成。
關鍵詞 科學課 合作實習 模式 建構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12-02
師范教育是向基礎教育輸送師資力量的資源,其培養的人才將直接活躍在中小學教育改革中,是向中小學輸送高水平、高標準教學師資的主要場所。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不僅包括一般物理知識的處理能力、教學的組織能力、言語的表達能力、書面的表達能力等,重要的是要結合物理及其相關學科的實踐特點,如何結合自身的現狀,創造可能的條件,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特別是適合教育教學崗位的新型師資人才,小學科學課協同合作實習已成為各校不斷探索的主要課題。
一、協同合作實習目標體系
1.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貫徹落實實踐理念,探索符合師范生發展的教師教育模式
師范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師范人才。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改變以及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出現了諸多弊端,影響了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此形勢下,培養院校積極進行改革和實踐,創新教育實習模式,即校內、校外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就業的能力和機會創造有利條件。
2.打破傳統校外實習的單一化模式,拓寬教育實習途徑,建立校外、校內有機結合的協同合作實習體系
高師院校在已有校外實習機制的基礎上,重點建設校內實習平臺,從而為拓展學生素質提供更加便捷、有效、多元的途徑。傳統的校外實習模式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實習內容專業性不強、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實習缺乏針對性、理論與實踐脫節、實習單位及實習內容有限、學生能力得不到系統提升等等。校內實習平臺的構筑則有效地彌補了單一的校外實習的不足,將校外見習、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校內實習的最大特點在于將實習專門化,有極強的針對性,教學理論能很好地運用于實習實踐之中,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建立健全校內、校外小學科學課協同合作實習的相關機制,從課程設置、師資組織體系和具體的活動教學等方面形成和完善制度化的協同合作實習體系
創建校內實習平臺,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師資組織與正常教學中必須充分體現校內實習這一環節,將教育實習的實踐理念落到實處。在課程設置上,將校內實習列為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科課程并置,從一至四年級均設校內實習的教學環節。在師資組織方面,建立較為完整的指導教師協調互補的組織體系,如在有關心理學的教學實習方面,逐步形成重理論積累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心理學課程組織、重理論知識運用的論文指導、重實踐參與的心理實驗以及重社會服務的心理輔導等多維度的師資體系,以保障學生校內實習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活動教學方面,開創了諸如獨具特色的“星期日義務學校”作為學生校內實習的主要方式之一,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二、協同合作實習指導策略
1.審閱教案。實習生首先與中小學指導教師討論,確定教學內容,將教學設計于教學前一周交給中小學指導教師審閱,中小學指導教師針對實習生所設計的教案與實習生討論并修改,并將修改后教案同時分發給同一實習小組的同伴。實習生應提前將實習教案送交指導教師審閱,并根據審閱意見認真修改,不斷完善。未獲指導教師認可的教案不得付諸實施。
2.課堂觀察。自從有了學校課堂教學開始,課堂觀察的行為就一直存在。課堂觀察就是指課堂觀察者通過觀察教學課堂的運行狀況來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的課堂學習,改善和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大學與中小學指導教師和實習小組同伴共同進行課堂教學觀摩。重點針對執教實習生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方法、活動等方面進行觀察,以了解教學計劃的實踐情況,交流分享。觀察教學后,執教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以及同伴進行集體反思和專業溝通,實現經驗的分享,以獲得實踐性知識。
3.交流分享。交流是主體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相互之間的分享,教育實習是師范生以自己的教育實習活動作為再認識的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總結自己在實習過程中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并結合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波斯納指出:“沒有交流分享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進行交流分享,那么即使有10年的經驗,也許只是10年工作的10次重復,除非他善于從經驗交流中吸取教育,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所以在觀察教學后,執教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以及同伴進行集體反思和專業溝通,實現經驗的分享,以獲得實踐性知識,這對實習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4.撰寫反思。大學指導教師針對實習生教學前后設計上的變化進行討論和分析,幫助實習生發現所采取的教學決策后面隱藏的教育信念,以激發其對自身所擁有卻沒有察覺到的教育觀念進行的批判性思考,撰寫教學反思并與小組同伴分享。在這個流程中,大學指導教師和中小學指導教師分工合作,各有側重。中小學指導教師側重訓練實習生對教材分析、重難點把握、課堂提問、講授、組織課堂活動等多方面能力。在中小學教師的指導下,實習生通過模仿的方式學習關于有效教學的具體技巧和策略。大學指導教師則要幫助學生了解和發現這些策略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的豐富含義以及分析具體課堂決策后面的可能隱藏的各種動機和意義,揭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解決理論與實踐的沖突,從而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以此同時,實習生通過與中小學指導教師在工作實踐中的對話中獲得具有實際作用的實踐性知識;在親歷體驗和問題解決中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實踐性知識;在大學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運用所學教育理論對自己既有的教育緘默知識進行揭示和批判,實現教育觀念和認識的改造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忻華.教育實習與師范生的專業發展[D].蘇州大學,2009.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