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昕穎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20-02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那么如何加強小學生的作文寫作及教學指導是小學語文老師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這些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及教學交流中,我結合學生的整體情況,來談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就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所選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孩子,要引導學生寫他們熟悉的人、事、景、物,選材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到說真話、真情,不說空話、假話。另外教師還要把架子放下來,要用商量的口氣,商量寫什么,怎樣寫,怎么改,如何評等等。要讓孩子們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這樣他們才會有責任感,才會對作文產生興趣,而只有他們對作文產生興趣后,才會留心觀察,分析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處景物,寫起文章來自然會思如泉涌,滔滔不絕。
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內容即是寫作材料,寫作材料來源于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而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助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隨時記錄下來,因為作文教學不光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因此,老師要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的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脈搏,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就是說讓學生從生活中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三、引導學生加強閱讀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材料的能力。因此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生如果語言積累不足,寫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因此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必經之路。但是單從課文中學習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還要從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如: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普及本等。另外,在閱讀過程中,應該強調學生要隨時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四、分清三個階段,遵循作文訓練的規律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是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寫成篇作文”。起于“寫話”,間于寫“片段”,落腳于“篇的訓練”,三個階段有著內在的聯系,三個階段具體的要求是:即低年級說寫提早訓練,貫穿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中,每周設兩節說寫訓練課,以詞句訓練為主,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會說一句完整的話,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能說一段通順的話,然后寫下來;中年級集中力量說好、寫好“片段”,達到內容具體,條理清楚,到四年級由片段訓練過渡到能寫簡單的記敘文;高年級成篇綜合訓練,突出加強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表達、修改等六項基本功訓練,達到內容具體,有條理,有中心,有重點,有真情實感,能展開想象和聯想。
五、突出三個訓練,提升寫作能力
從一年級起,乃至從幼兒園起,就要對孩子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教材,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指導看圖,看實物,帶領學生參觀、游覽,教給學生觀察方法;留心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個方面的訓練:細致地觀察;有序地觀察;抓住重點觀察;用多種感官觀察;邊觀察邊想象和聯想。要真正認識事物,不僅要靠觀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因此,作文訓練必須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特別要加強想象和聯想能力的訓練。低年級注意培養兒童的形象思維;中年級注意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初步的抽象思維;高年級要有意識地抓好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達到言之有理。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直接體現了作文能力。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