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艷
摘 要: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情緒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主要有老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老師教學的情緒以及體育教學場地的因素、天氣狀況等,主觀因素主要有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缺乏新鮮感和興趣,從而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熱情。情緒導課法的應用,能夠給予學生實際情況,調動學生情緒,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緒導課法;中學體育;教學
中學體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體育訓練,使學生掌握各項體育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目前我國的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狀態,影響了他們體育練習的積極性,除了由于學校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外,還由于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調動學生情緒的必要性,以及老師如何使用情緒導課法進行教學。
一、情緒導課法的應用價值
體育教學中所謂的情緒導課法就是老師使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來調動學生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成果的教學方法。如何調動學生的情緒是情緒導課法成敗的關鍵。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和學生的訓練水平,促進身心健康。體育訓練是學生產生各種情緒的原因,但是老師可以用情緒導課法來調節學生的情緒,提高他們訓練的積極性。
二、情緒導課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好壞是影響學生訓練情緒的直接因素。因此,老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和交流能力,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最大限度地表現出對自己所教課程的熱情和喜愛,對課堂內容進行巧妙設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一個老師如果經常對學生發脾氣、挖苦學生、對學生漠不關心,那么學生是很難對這門課提起興趣的,但是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由于體育教學中,學生需要與各種體育項目頻繁接觸,對體力的消耗較大,再加上經常會有一些體育競賽活動,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面臨很大壓力,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盡量尊重學生,使用親切的語言與他們進行交流,經常鼓勵學生,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體育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老師的教學,也有助于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體育訓練,充分體會體育運動的樂趣。
(二)創造良好的訓練環境
良好的訓練環境也是情緒教學法中的重要一環。對于訓練場地,要爭取做到干凈整潔,器材要齊全并且要及時更換新器材,還可以在操場四周設置一些有意義的標語或圖片來感染學生的情緒。學生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在體育練習中取得最佳練習效果。
(三)使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1.靈活多變的課前準備活動
一般的體育教學中,都會有課前準備活動,課前準備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身體運動狀態得以打開,還能夠調節他們的心理狀態。所以,老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靈活多變的準備活動,使學生更快地進入運動狀態,如可以集體進行跑步、分小組跑、繞障礙、摸高等,還可以采用做操的形式,做操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原地做操、行進間操等,在做操時還可以加入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另外,還可以采用做游戲的方式進行課前活動。靈活多變的準備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在訓練時也可以達到最佳的訓練狀態,取得最佳的練習效果。
2.進行游戲競賽
在教學時加入游戲競賽,也是情緒教學法的一個方面,例如學生如果在跑步時只是單純地繞著操場一圈又一圈地跑,很容易感到枯燥,積極性也不高。如果使用游戲競賽法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老師可以畫一個直徑為30米的圓圈,在對跑步的動作要領講解之后,讓學生集體圍著圓圈跑步,體會所講的知識。還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接力追逐賽,通過這種你追我趕的方式,使學生充滿動力,喚起他們積極的情緒。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訓練技能,又提高了他們的團隊意識。
(四)調控學生的情緒
在體育教學中,老師如果能夠很好地調控學生的情緒,那么學生在訓練時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積極正面的情緒可以調動學生各個器官的協調發揮,在運動時身體更加配合。
在體育教學時,很多學生會存在膽怯、恐懼心理,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自己不夠自信或者是體質的原因。如在進行跨欄訓練時,如果不小心摔倒了,接下來的訓練就會受到影響,很多學生不敢再繼續,或者籃球投籃訓練時,如果連續幾次投不中,學生就會泄氣,對自己失去信心,或是害怕被老師批評,不敢再繼續投籃。對于這種現象,老師一定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他們循循善誘,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要領。另外,老師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課后練習中,所布置的任務一定要有一定的難度,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得到鍛煉。
在體育教學中,使用情緒教學法來調動學生情緒的方法多種多樣,老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體質特征和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訓練。此外,老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在教學中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譚紅兵.新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情緒的探析[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