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探討澳大利亞與中國高中階段(含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標準結構、標準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其異同,如我國標準內容側重于信息技術,內容以模塊知識為主線進行編排,評價指標不明確等,通過比較,為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修訂提出建議。
關鍵詞: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標準;比較
一、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概述
澳大利亞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維多利亞州是澳大利亞6 個州中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是澳大利亞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框架》(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rameworkII)為例進行比較。澳大利亞所有的州和區都采用八大學習領域作為課程基礎,分別是藝術、英語、體育和健康教育、外語、數學、科學、社會和環境研究、技術。每個州根據自己的情況,以此八大學習領域設置課程標準,信息技術隸屬于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中的技術部分,技術包括三個分支:信息、材料、系統。
二、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內容結構
(一)信息技術課程定位和目標
1.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信息”是指經過加工而呈現出來變得有用并且能向人們提供知識的數據資料。運用一系列信息技術設備,信息能被儲存檢索和交流。不同類型的資料,如文本、動態或者靜態的影像、聲音、符號和統計資料,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備通過電子技術轉化為信息。學生要運用廣泛的設備(硬件和軟件)、技術及程序來處理及交流信息以滿足特殊的需要。信息技術課程高中階段定位為:學生要學習信息及通訊領域的新興技術,并且要運用工具、技術及程序去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
2.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框架》中,在技術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確定了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運用信息來工作使學生:
(1)通過應用一系列技術設備及設計出來的程序,這些程序用于獲取組織運用儲存檢索和交流信息,從而創造性地把資料轉化為信息。(2)獲取及處理信息通過不同的媒介將信息傳達給不同的接收者。(3)最大限度地分析資料和呈現信息。(4)理解信息的性質用途。(5)分析解釋和預測信息的格式及趨勢。(6)評價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7)理解用于獲取處理及交流信息的設備的作用功能及特征。(8)探究信息技術的運用對當前及未來社會經濟的影響。(9)理解信息在社會中的作用。(10)考察已有的設備和程序探究技術的未來發展及其應用。
以上課程目標,主要認為學生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展:系統地、創造性地提出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使用多種設備和資源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具備評價信息的能力;真實情境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結構
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結構框架清晰。《課程標準框架》中信息技術課程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學習共分為6個水平以及水平6拓展,每個水平包括三個要素:課程重點、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
1.課程重點
包括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四個階段的詳細內容: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
2.學習成果
對每個水平都設定了學習成果標準,都有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的學習成果,這些標準是可以被測量的。
3.指標評價
對于每一水平的學習成果,課程標準設置了相應的評價指標,來說明學生獲得該學習成果時,應該達到的水平。
(三)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主要內容
以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高中階段(水平6及水平6拓展)為例進行說明。
1.課程重點
信息技術水平6的課程重點是:學生研究幾項新興技術的性質以及影響,運用工具、技術及程序來解決問題。他們以個體及小組的方式進行工作。學生解決十至十二個涉及處理三種不同類型資料,如文字、數字、聲音及圖像(動態與靜態)的問題,以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當學生解決信息問題時,學生得完成技術過程的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四個步驟。他們以適合問題得以解決的序列來完成這些步驟。
2.學習成果
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對每個水平都設定了學習成果標準,每一個水平都有兩個方面的學習成果:(1)有關特定技術概念的知識,以及對這些概念的理解;(2)以滿足使用者需要的方式,表達學生解決信息技術的能力。
3.評價指標
對于每一個水平的學習成果,課程標準設置了一系列相應的評價指標,來表明獲得該成果需要達到的水平。
三、中澳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比較
根據以上對澳大利亞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具體分析,中澳對比歸納如下幾點。
(一)課程定位
中澳兩國課程定位都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澳大利亞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在向學生提供制作高質量產品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知識和技能側重于制作產品的實際需要。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側重于讓學生掌握必備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偏重于計算機技術,高中階段強調領域應用,以多樣化的應用技術領域的能力訓練為主。
(二)課程目標
中澳兩國課程目標都把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目標,表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對信息活動進行評價,利用技術和設備解決實際問題。中澳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1)澳大利亞課程目標中提出,在真實情境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應通過制作產品來解決問題或滿足需要,注重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2)澳大利亞課程目標中提出在考察已有的設備和程序基礎上探究技術的未來發展及其應用。(3)我國強調信息素養及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endprint
(三)課程標準結構
澳大利亞課程標準結構框架清晰,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學習共分為6個水平以及水平6拓展,每個水平包括三個要素:課程重點、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強調能力培養,并通過樣例對教師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我國的課程標準對老師有指導性建議,但缺少具體指導;評價指標不明確,缺少可操作性。
1.澳大利亞課程標準
(1)課程重點。相當于我國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實施建議,課程重點通過給出一個設計要點樣例,來詳細描述學生在完成這個樣例的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技術過程的四個階段: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對教師的教學有實質意義的幫助。以水平6為例,信息問題表述在設計要點中,設計要點將包括對以往實踐細節的描述以及有關具體技術、設備、程序或時間的具體規定。如,“計劃并形成一個學校足球淘汰賽的試驗解決方案。”樣例詳細描述學習過程中經歷技術過程的四個階段,其中當學生“設計”其解決方案時,他們考慮:現行的解決問題方式的缺陷;可供選擇方案的細節,包括對較好方案選擇的證明;解決此問題所需的設備及運行方式;保護信息安全的實踐策略;檢測運行適當性的標準,如人們獲取被保護的信息的能力;當學生組成小組時,組員的責任及期限。從上述看出,澳大利亞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完成學習任務。(2)澳大利亞課程標準中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具體清晰。詳細描述了水平6(水平6拓展)的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
2.我國的課程標準
我國課程標準由以下幾大部分構成: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結構、教學內容與要求(含教學提示與建議)、教學實施、考核與評價等。通過分析,我國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有指導性建議,但缺少具體指導;評價指標不明確,缺少可操作性。
(1)課程內容標準。澳大利亞課程標準內容強調學生能力培養,一是立足于信息技術所能給予學生的發展來提出目標,目標具體可測;二是從完整的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來說明學生應達到的水平,操作性強。我國的課程標準高中階段強調領域應用,以多樣化的應用技術領域的能力訓練為主,既強調學生在不同領域方向上的個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強調某特定領域對其后續發展的重要支持作用。但內容上以模塊單元進行編排,側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從知識、技能、情感等幾個方面抽象談學生的發展,不易操作。(2)課程評價。澳大利亞對學習成果設置清晰的評價指標。對于每一個水平的學習成果,課程標準設置了一系列相應的評價指標。我國課程標準的綱要性太強,不夠具體。仔細研讀了標準依然不少,教師無法準確理解標準要求學生達到什么水平,具體評價指標不明確。(3)課程價值取向。澳大利亞信息技術整合到技術領域各分支,并與其他領域綜合。在材料、系統及“材料與運動”的學習中關注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及信息素養的培養。
四、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中澳兩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比較,澳大利亞課程標準對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從上述標準比較可以看出,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指導思想是通過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課程內容是以技術主導的。
(一)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課程標準和內容強調以知識為主線
我國課程內容以模塊為單元集中安排,如要求進行網絡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算法與程序設計等模塊的學習,學習知識技能、掌握操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澳大利亞課程以問題為主線。以水平6為例,要求學生解決十至十二個涉及處理三種不同類型資料,如文字、數字、聲音及圖像(動態與靜態)的問題,以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更加重視產品制作,以完整的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來說明學生應達到的水平。
2.我國課程標準和內容強調技術導向
從我國標準的課程設置就可看出,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為主,強調工具的使用。以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為例,五個單元內容標準中四個是讓學生掌握關于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的較為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工具的使用。澳大利亞課程強調能力培養,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完成具體的學習。
3.我國課程標準評價指標不明確
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顯著特征就是有著鮮明的評價標準。對學習成果設置清晰的評價指標,每一水平下都有相應的學習成果,評價指標對應于學習成果。
相對而言,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在評價體系上有著明顯不足。評價建議是從總體上指導“評價”。如《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年版)》提出的“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沒有給出具體如何操作,沒有具體的學習評價指標。
(二)對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及內容修訂的建議
1.更新課程理念,明確課程定位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技術過程的四個階段:調查、設計、制作和評估。強調學生制作產品的能力,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信息技術的知識內容。我國信息技術課程依然是以模塊單元知識為主線,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強調技術導向。建議在修訂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時,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內容編排上以任務或問題為主線,通過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掌握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
2.明確評價標準,增加可測性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框架》為學生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學習共分為6個水平以及水平6拓展來測量其成就。每一個水平都有兩個方面的學習成果:(1)有關特定技術概念的知識,以及對這些概念的理解。(2)以滿足使用者需要的方式,表達學生解決信息技術的能力。對于每一個水平的學習成果,課程標準設置了一系列相應的評價指標,來表明獲得該成果需要達到的水平。這些指標是能夠證明學習結果成就的操作水平細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測性。
建議修訂將我國課程標準,明確評價標準,相對于每個具體的內容,制定具體指標,說明學生達到相應的學習成果。將評價指標細化并分類編號,增加評價可操作性和可測性。
參考文獻:
叢立新,章燕.澳大利亞課程標準(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FRAMEWORK Ⅱ譯)[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
作者簡介:張翠紅,1970年11月出生,女,籍貫:河北,職務:信息系主任,職稱:高講,學位: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計算機教學及教學改革實踐。
基金項目:中英美澳四國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國際比較研究(ZZZ29),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資助)課題階段性成果及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材開發基地專題項目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