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指導社會組織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更好地服務農民,加快推進農村社會組織黨建設工作,使黨組織在農村社會組織管理中充公發揮示范、帶動、引領等重要作用。
關鍵詞:淺析;黨組織;農村社會組織管理中;作用
社會組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在政府與企業之外,向社會某個領域提供社會服務,并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點的組織機構。為了使社會組織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服務農民各方面生活。原州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抓住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組織管理模式,推進黨組織在農村社會組織管理中全覆蓋,特別是頭營鎮楊郎村創建“支部+協會”,使黨組織在農村社會組織管理中充公發揮示范、帶動、引領等重要作用。
1 基本情況
原州區轄5鎮6鄉,3個街道辦事處,158個村委會,有各類社會組織85個,其中:社會團體30個,民辦非企業55個,涉及教育、文體、人社、扶貧、林業、農業、水利等七大行業領域。目前已建立黨支部的76個,其中:單獨建立黨支部的10個,聯合建立黨支部的66個,有黨員305名,黨組織組建覆蓋率達93.8%。
2 發揮的作用
原州區社會組織絕大部分都是在部門單位和村一級組織為了進一步延伸業務工作和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的前提下申請成立的,從業人員基本上也由本單位職工和村組干部兼職,因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組織中能夠得到較好的宣傳和貫徹,尤其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支部+協會”的方式,在鄉鎮、村黨組織引導下,在促進農牧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1、黨建與經濟組織的機結合。鄉鎮、村黨組織積極領辦、創辦,形成“支部+協會”模式,實現了農村黨建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黨支部班子成員與協會理事會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如:頭營鎮楊郎村為了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成立了楊郎村農牧業發展服務合作社和奶牛養殖發展服務合作社。合作社實行理事會制,村黨組織書記任理事長,黨組織班子成員在理事會中任職。“支部+協會”模式的建立,使鎮村干部工作重心轉移到帶領農民群眾謀發展、增創收上來,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實現了農村黨建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
2、雙培促雙帶作用明顯。開展“雙培促雙帶”活動,把黨員推選成會員,充分發揮農民黨員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的模范帶動作用。如:楊郎村農牧業發展服務合作社和奶牛養殖業發展服務合作成立后,村黨組織深入組織開展“雙培促雙帶”活動,通過宣傳培訓和積極引導,提高了黨員的認識,使黨員帶頭加入合作社,主動做好群眾工作,為合作社的發展獻計獻策,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成為合作經濟組織中的骨干。
3、黨建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協調服務作用,把黨的組織領導與協會的經營優勢結合起來,促進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如:頭營鎮楊郎村黨組織通過“支部+協會”的方式,充分發揮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協調服務等方面優勢,把“小生產”同“大市場”對結起來,把農民自產自銷的單個產品納入了整個產業鏈條,避免了銷售價格上的無序競爭,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架起了金橋,促進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
3 存在的問題
1、無專職工作人員,社會組織整體作用發揮不夠明顯。原州區的社會組織中,基本上沒有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設置的工作崗位都是在兼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用發揮,制約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同時,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2、黨組織的管理機制得不到充分實現。黨組織各項管理制度在社會組織中得到充分借鑒和運行,特別是民主集中和民主選舉制度未能貫徹落實。如:社會組織在制定和修改章程時,沒有廣泛征求會員的意見,只是在成立大會上以表決的形式原則通過。在推選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和常務理事時,也沒有依法履行選舉程序。
3、流動性強和經費困難。一是個別社會組織辦公地點變動頻繁,流動性強,沒有固定的辦公場和黨組織陣地,給管理帶來不變。二是社會組織的工作經費也特別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組織的發展,也影響到黨組織有力地開展工作。
四、采取的措施
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工作是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加強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推進社會組織科學發展”的總體目標,真正把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做為新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為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1、健全組織。各級黨組織特別是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黨組織,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從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充分認識在新形勢下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首先是要健全組織,配齊人馬,加強學習教育,樹立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到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黨組織的積極參與和作用發揮,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具有內在統一性。
2、完善機制。任何組織要長遠發展,離不開組織制度,制度是保證其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為農民服務的分配保障。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使社會組織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點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組織保障和紀律約束已相當完備,將傳社會組織納入黨的領導,以黨組織保障和紀律約束來指引社會組織完善各項管理機制,更好的發展。
3、夯實基礎。社會組織凡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盡快建立黨組織,暫時不具備黨組織建立條件的,可以采取聯合建立、掛靠或選派黨員指導員、聯絡員等形式開展黨的工作,夯實黨組織基礎,讓黨組織能有一個活動場所,建立陣地,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同時,協調解決工作經費,不增加社會組織負擔,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 郭俊敏. 統籌城鄉發展的障礙及路徑選擇[J]. 農業經濟. 2011(11)
[2] 周斌. 我國東、中、西部統籌城鄉發展比較研究[J]. 生產力研究. 2011(11)
[3] 仲德濤. 城鄉一體化探索實踐與路徑選擇[J]. 前沿. 2011(21)
作者簡介
秦麗平(1978-),女,2000年畢業于固校農校,在職本科學歷,長期從事民政城鄉低保和社會事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