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興
摘 要:17——18世紀的歐洲爆發了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運動,這一運動很快影響到周邊國家,這些國家有著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作為新的文明的“歐洲”概念開始形成。從此歐洲人對“自我”和“他者”有著明顯的認同和區分。而這一時期的俄羅斯經歷了“動亂時期”以后,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作為這個王朝的第一位沙皇——彼得,深刻的認識到俄國與歐洲的差距,他大力的改革,使俄羅斯走上了西方化的道路,并且隨著北方戰爭的勝利,俄羅斯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歐洲人的視野中,但是這種新的面貌并沒有有力的改變俄羅斯在歐洲國家中的形象,他們依然視俄羅斯為“異己”,將它放在“歐洲”的范圍之外來看待。俄羅斯的這種不被認同、這種不平等的地位,也是數百年來導致歐俄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歐洲;俄國;形象
1 俄羅斯到底屬于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
長期以來對于俄羅斯的歸屬問題有著很大的爭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它到底是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這個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一的大國,如果以歐亞兩洲的地理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索山脈為準,來劃分的話,它只有四分之一的領土位于歐洲部分,而其領土的四分之三位于亞洲。雖然位于歐洲的領土面積才占到四分之一,但就是這四分之一的領土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四分之一的領土代表了整個的俄羅斯。而處于四分之三的亞洲部分,地廣人稀,政治經濟欠發達,處于不斷的開發與完善之中。當然,屬于歷史意義上的歐亞兩洲的劃分,不僅指地理意義上的劃分,它更指的是一種文明的象征。
介于歐亞大陸之間的俄羅斯到第屬于歐洲國家還是亞洲國家,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也曾面臨著同樣的難題,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接受了彼得大帝時期興起的觀點,將俄國視作由歐洲的宗主國和位于亞洲的殖民地組成的帝國,將俄國的核心部分歸屬歐洲。雖然他們認為俄國的核心部分屬于歐洲,但是對待俄國的態度依然是復雜的,他們有意無意的將俄國定義為“歐洲的北方”,這就表明,他們認為17——18世紀的俄國仍然處于“野蠻”“未開化”的狀態。
2 俄國在歐洲啟蒙思想家眼中的形象
居斯蒂納侯爵在其1893年的俄國游記中寫道:“很容易被這里的文明假象所欺騙”,但“當你仔細觀察人、事、物的本質,你就會覺察到存在著一種真正的野蠻狀態,它僅僅被掩蓋在一種令人惡心的富麗堂皇的外表之下。”這本俄國游記是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游記作品之一,并在冷戰時期再次受到大受歡迎。“歐洲門口的野蠻人”,是歐洲的俄國觀最具典型性的表達。在冷戰時期再次被收回利用的居斯蒂納的觀點,實際上是受過啟蒙運動所塑造的套話和偏見的深刻影響。
伏爾泰在《俄國史》上卷中,用了兩章的內容來描述俄國概況,但也沒有明確區分彼得改革前和改革后。關于莫斯科,他引用卡爾利爾伯爵的抱怨:“不能在莫斯科找到任何使生活舒適的東西”。其他地區并不優于莫斯科,南部頓河流域的別爾哥羅德、沃羅涅什、下諾夫哥羅得三個省份,是俄國最肥沃的地區,但這些地區并沒有得到開發。至于那片從1563年開始才被人們發現的、原始且大的嚇人的西伯利亞,除了勇敢且常常喪命于此的探險家,就只有與當地的野蠻人做毛皮生意的商人,以及逃亡的農奴、被流放的犯人出沒。可以看出,伏爾泰筆下的這一片廣大的俄國土地,從其核心區域到邊緣地區,處處顯示出一片蠻荒、未開發的狀態,即伏爾泰所說的,“他們擁有全球最大的領土,卻還沒有一切必要的技藝”。
1716年,彼得大帝再次出訪西歐諸國,這一次他到了巴黎。伏爾泰詳細描寫彼得參觀盧浮宮、戈貝蘭掛毯廠、藝術家的工作間以及法蘭西科學院。與彼得大帝時期的俄國藝術、科學成就毫不提及相對照,這顯示出,無論伏爾泰如何稱贊彼得引進了“我們”的習俗和藝術,使藝術和科學在俄國繁榮起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他還是認為,俄國的“文明”程度比起以法國為代表的“我們”來,仍然差的很遠。盧梭的論斷是,“俄羅斯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開化的民族”,對俄國與野蠻決裂、走向文明的潛力的質疑時常出現。在這些啟蒙思想家看來,俄國人始終都是“歐洲門口的野蠻人”。
3 俄國人眼中的歐洲
與歐洲人眼中的俄國形象正好相反,歐洲在俄國統治者的心目中一直處于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彼得大帝時期確立了西化的道路以后,后來的歷代統治者的改革大都是以西方為藍圖。無論在飲食起居,還是精神層面,他們開始效仿西方,彼得大帝以后,俄國的貴族階層,開始學習法語、拉丁語、英語等各種外語。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現象,以說法語、拉丁語、英語為榮,而以說俄語為恥。
由于彼得大帝以早年就和西方的俄國僑民接觸較深,與俄僑的接觸,使彼得較早的接觸到了西方文化,而和西方文化的接觸,使得西方世界在彼得大帝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得大帝一生中兩次出國考察,到訪的都是歐洲國家。彼得大帝以歐洲國家為其心儀的典范,希望將俄國的一切,包括政府、社會、日常生活和文化等統統都西方化。彼得大帝的改革中最成功、最突出的應屬軍事改革。在陸軍方面,瑞典人是他們戰爭藝術的老師。海軍則是向英國學習,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聘請英國教官、水手。在政府組織、財政方面,彼得大帝主要是向北歐國家學習,設立參議院和現代的分管各類工作的部門、委員會,在地方推行自治,擺脫無序狀態。
彼得的改革和對歐洲的模仿和學習也證明了“歐洲”在俄國人心目中的文明圖景,即工商業繁榮、教育文藝輝煌、科學技術先進、司法完善、社會管理有序、禮儀習俗文明;總之,歐洲更加進步的、文明的。
4 總結
17——18世紀的俄羅斯形象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一直是處于野蠻、未開化的邊民。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得俄羅斯的形象有所好轉,令歐洲的強國刮目相看,他們覺著一頭沉睡的雄獅開始驚醒,正在虎視眈眈的注視著自己的勢力范圍。雖然此時的俄國打敗了北方的勁敵——瑞典,成為新霸。但是在歐洲國家的心目中,它依然屬于北方的國家,它是在落后的,野蠻的北方成長起來的,在這個過度沒有先進的思想和政治體制,在歐洲國家看來這個國家保留了許多原始的,粗俗的禮節,它依然不能算作是一個文明的西方國家。
雖然彼得大帝的改革打動了許多曾經對俄國知之甚少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甚至寄希望于彼得,希望通過這為先行者,將更多的西方文化傳到俄羅斯,讓俄羅斯對歐洲文明頂禮膜拜。但是,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很快就被以后的俄國統治者所不容。歐洲國家一直在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待俄羅斯,而俄羅斯始終在拒絕這種姿態;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歐洲的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處于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歐洲不承認俄羅斯的這種自封的地位。所以一直以來歐俄矛盾就很難化解。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第七版),楊燁、卿文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伏爾泰:《風俗論》,上冊,梁守鏘、吳模信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伏爾泰:《風俗論》,中冊,梁守鏘、吳模信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4]伏爾泰:《風俗論》,下冊,梁守鏘、吳模信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5]石芳:《啟蒙時代的俄國形象與“歐洲”建構——對伏爾泰俄國歷史著作的分析》,《俄羅斯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