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走向國際化,很多人都更加青睞西方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漢服文化正面臨危機。我們要愛護和尊重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漢服;傳統文化;復興;衰退
1 漢服的界定
1.1 什么是漢服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上至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十七世紀中葉1368-1644)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1.2 漢服的特色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系結取代扣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含蓄內斂、端莊穩重,更有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這些特色不僅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就連與深受漢服影響而產生的和服、韓服也不同,跟西服更是大大的不相同。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實,右衽的意思也就是衣服的開衿位置在右邊,男左女右,由衣服的左片蓋上右片,而開釦在右邊據說也符合著陰陽五行之理。除了這些外形特征外,漢服其實還包含了中國古代先民的社會政治與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等等,都奠基于我們漢民族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也構筑成了漢服文化的豐富內涵。
2 漢服文化的衰退
2.1 漢服的沒落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文化。在各種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印度的紗麗,夏威夷的草裙,蘇格蘭的男子短裙都是世界服裝的經典。而與中國比鄰而居的東方國家在服飾上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中國的少數民族服飾都是地域文化的象征,甚至是民族的象征。其中和服和韓服是經過改制的漢服,但是漢服這個詞,對華人來說卻顯得有些遙遠。華人更多的是穿著西裝便裝。曾經在已經舉行的一系列全國范圍的各民族歡聚一堂活動中,漢族由于民族服裝的缺席多次陷入尷尬的境地。如果有一天漢族人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人站在一起,身著的是自己的民族服裝,定然會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給你無窮的力量,而不是穿著西服,面前卻是另一個身穿西服的人掩飾不住的戲謔目光。
漢服的沒落源于傳統文化的沒落。從被滿清血腥的“剔發易服”政策強迫扼殺算起,漢服已經幾乎消失了有360多年。清初,清朝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的手段,強令改剃滿族發型,改著滿族服飾。清朝以后,西風東漸,中國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文化上開啟了現代風潮,發型服飾也在此列。隨著社會的發展走向國際化,很多人都更加青睞西方節日。如:情人節、圣誕節和萬圣節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漢服文化則鮮被人提及,面臨危機。
2.2 影視劇中漢服文化
漢服歷史劇是漢服知識的傳播者。有數據表明近80%的人對漢服的認識來源于中國漢服歷史劇。漢服歷史劇在漢服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同時,漢服歷史劇也是漢服知識的混淆者。隨著漢服歷史劇的日益發展,其弊端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而在種種問題中,漢服的錯誤使用便是其中之一。歷史劇,我們常能看出其中漢服摻雜著過多的現代元素。同時,漢服在劇中搞朝代的穿越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中國漢服文化博大精深,各朝各代都有其特點,朝代穿越的情況使得對漢服知識本來就缺稀的觀眾進入各種誤區。
除了歷史劇,我們僅能從古人的詩詞中體會漢服的絢麗華美,繁復多端?!白阆萝b絲履 ,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 ,耳著明月當?!薄邦^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3.漢服的復興
3.1 漢服復興的尷尬歷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語見《左傳正義》)復興漢服,有助于確立現代禮儀規范,塑造中國禮儀之邦的國際形象。說到服飾文化的復興,不得不提到2001年APEC會議“唐裝”熱對漢服意識復蘇的刺激作用。然而此唐裝并非漢服。以滿服馬褂的改良版為代表中國的“唐裝”,迅速激發了關于何種服飾代表中國的爭論。民族、禮俗與審美三特征本是漢服內在的屬性,傳統文化的缺失和衰退是漢服復興的最大障礙。也許正是意識到了文化遺產土壤的貧瘠,中國對于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開始重視起來,國定假期設立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就是一個明確的表現。但是全面復興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道路依然漫長。在網絡上,不乏有將穿著漢服者行走鬧市當成異類的新聞。
事實上,早在清末,革命黨人多次呼吁提倡傳統服飾復興,章炳麟更以遺風尚存的和服為漢服,身體力行,并號召國人模仿。四十年代出現了漢式學位服的實踐,卻終因當時內憂外患不斷而擱淺。中共執政后,毛澤東提出以中山裝為漢族男子服飾,并另設計了汲取襦裙元素的漢族女子服飾,前者因無華夏之風難以獲取國人認同,后者因江青曾使用而被摒棄。改革開放后,亦屢有人提議傳統漢服,但在歐風美雨的西化大潮中難以激起波瀾。
3.2 漢服復興的方向展望
首先,漢服的復興不能當做簡單的復古。在漢服的樣式上,需要結合現代審美與功能性設計進行改進,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其次,復興漢服先從禮儀服裝開始,而不是天天穿著的日常裝。當今婚紗照中的服制選擇就有這種傾向,除了西式白色婚紗,也越來越多的出現了大紅色的鳳冠霞帔。這種方式更容易為人接受。
再次,社會各界應該加強對漢服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一直以來,漢服復興多為民間的有志之士組織的,政府并未對此表態,如果政府支持的話,就如同國定假期的設立,毫無疑問,漢服文化的推廣將會有極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春麗、朱峰、崔佩紅, 《基于亞文化視角的青年“漢服文化”透視》, 當代青年研究 2015年1月第1期
[2]劉芳 《漢族服飾——民族與文化融合的先行者》 裝飾 20005(10)
[3]《為什么要復興漢服》 南京人文論壇 西祠胡同 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