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興 李政華
摘要:將問題情境很好地利用到教學中是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具體措施,教師要正確看待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反省自身的教學理念,尋求最適合學生的教學路徑。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應用好問題情境,可有效地增強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會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策略,旨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 問題情境 策略
前言
在探討問題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之前,我們應先深入理解問題情境的實用價值。問題情境的設立是建立在有效的問題之上的,問題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只有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遇到問題,才有促使學生向前發展,因此創立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是小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問題情境創立的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單方參與,還可以啟發學生自主提問,已達到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學習目的。
一、結合課堂情況,創設問題情境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無論多么完美的課堂理論都需要課堂實踐作為支持的依據。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的身邊有什么是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們迅速回答。當學生們回答后再讓學生們看看同桌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這樣能夠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品來體會軸對稱的定義,并且觀察同桌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趣味,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再如,在學習有關圓的計算是可以問學生是否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后將龜兔賽跑的路線改為圓形,讓學生們計算圓的周長。故事的引入增加了問題的有趣性,讓學生加強了對于圓周長計算的理解。
又如,在學習樣本與總體課程時,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小區的人口作為數據基礎,來展開樣本與總體的知識學習,并且讓學生思考自己調查的數據作為樣本的合理性和用其中老年人去估計整個市區的老年人,這也能夠引發學生對于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的思索。學生自己調查的數據就是生活實際,再結合課堂知識,讓學生對于知識探索由書本轉移到生活中,引發學生對于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課堂之外如何去實際運用知識。對于小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世界有了一定的認知,這給老師在問題創設中的趣味性和結合實際帶來便利,教師能夠將問題創設的技巧合理作用,那么對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通過情境教學,增強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和語文、英語這類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具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探索意義。當學生對數學充滿了好奇,他們才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和進步。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當中,數學教師通常都是根據教材上的知識去構建和擴充教學內容,在這之后再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必然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欲望,而這時如果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豐富的情境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充滿趣味、充滿歡樂的學習氛圍中去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而且這樣的情境教學模式也可以有效的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望,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舉個例子,比如數學教師在講到六年級《分數乘法》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動畫或者圖形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培養他們的數學觀察以及推理能力。教師可以先對IH知識進行導入,提問6個10是多少?如何計算?這時學生就會利用兩種方法來進行計算,加法的話就是10+10+10+10+10+10=60,乘法的話就是6×10=60;然后緊接著就可以引出分數乘整數的問題,教師可以按照教材內容展示三個扇形圖,進行提問:在圖中我們看到一個人吃了1/6塊的蛋糕,那么三個人吃了多少塊蛋糕呢?這時學生就會利用之前所學過的知識來回答這個問題,當學生回答完這個問題以后,教師就可以繼續通過動畫來展示三個人吃了3個1/6塊的蛋糕,然后再黑板上寫出1/6+1/6+1/6=3/6=1/2。這樣的乘法解決過程就會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也會對它充滿好奇,同時也可以讓他們了解到乘法和加法之間所存在的共性,最終可以理解并掌握好乘法的運算方法。
三、以問題情境為基,協調師生互動
數學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獲得成功,僅僅憑借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和學生之間共同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有效互動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這樣他們才愿意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樣的,數學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以后,就可以對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修改和擴充,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比如在課程開展之前,教師可以把學生集中在一起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看看設計什么樣的情境教學才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當教師所設計出來的情境教學符合學生的口味,他們才會在數學課堂中積極表現,也會和教師之間拉近距離,慢慢愛上數學這門課程。
比如教師在講到《圓柱與圓錐》這部分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圓柱和圓錐。數學教師可以準備好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模型,讓學生先了解一下圓柱形各部分的特征以及名稱,然后再進行提問:這個圓柱體的形狀有什么特點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見過哪些類似于這個圓柱形的物體呢?先讓學生對圓柱體進行一個全面的觀察,當學生說出了幾個圓柱物體以后,教師就可以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現一些圓柱形的物體,比如燈籠、蠟燭、崗亭等等。在這個互動的整個過程當中,就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當他們看到這些豐富的圖片以后就會表現的更加積極,這樣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過程當中,教師利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不同難度的數學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圖形、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就可以把書本上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張冬梅.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 3.(85):87.
[2]鄭超仁.創設問題情境探討小學數學教學[J].中外交流,2010,(32):97.
[3]華壽爽.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淺探[J],考試周刊,2014,(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