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忱
摘要:美術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課程,具有美育特征。教師可利用其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美,來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其心靈,塑造他們的三觀,健全其品格,提高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其成長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人才。本文將從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滲透情感教育、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希望能為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美術 培養 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和美育特征,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的情感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唯有在這些高科技產品或快節奏生活以及藝術作品中,融入情感,才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人文文明的持續進步。美術除了具備美育特征之外,還具有情感性。因此,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妨從美術課程出發,結合其學科特征,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通過針對性地教學,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之情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于生動、形象、趣味的教學情境更感興趣,也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情感,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感知、鑒賞美術作品中蘊藏的人性美、顏色美、意蘊美等,為其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提供途徑。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級美術上冊《我的小天地》—課時,就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在上課之初,我先利用多媒體呈現了一間兒童臥室,這間兒童臥室起初無論是床還是寫字桌擺放都比較混亂。在呈現了一張這樣的圖片之后,我利用信息技術對圖片中家居的位置進行拖拽、整理,片刻功夫,剛才的那間兒童臥室煥然一新。在我對圖片中的物品進行拖拽時,學生們一直在竊竊私語。在引導學生觀察完第二幅圖片之后,我說道:“同學們,這兩張圖片,哪一個更像自己的臥室呢?”同學們紛紛回答第一張。在看到學生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之后,我接著說道:“第二張圖片是老師的設計,你們認為桌子放在窗戶邊好看嗎?或者,你們對房間擺設有什么看法呢?同學們可以想一下自己的房間,結合自己的房間布置,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境創設,既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又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們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并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想法講給自己的同桌或前后桌聽,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滲透情感教育
美術具有情感性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可滲透情感教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美術學科教育人、熏陶人和培養人的功效。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美術作品為切入點,運用具有個性化和感染力的語言,來滲透情感教育,開啟學生的美術感知、鑒賞和創造的大門,從而使美術作品不僅成為引領學生美術學習的明燈,更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提高其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級美術上冊《四季色彩》-課時,便將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在上課之初,我先將學生分為了幾個小組,然后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四張圖片,圖片內容為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早春之路》、俄羅斯畫家列維坦的《夏》、中國畫家林風眠的《金秋》和尼德蘭國家勃魯蓋爾的《冬獵》。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我在讓學生進行賞析之前,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這幅畫作體現了什么風格?問題二:這幅畫使用了哪些色彩?問題三:看到這幅畫你的感受是什么?問題四:請將自己的感悟寫出來,如果你覺得該作品未展現出你心目中的四季,那就動手畫一畫。通過設置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小組討論、交流和創作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在此過程中,有的小組為了更好地解讀作品,在細致觀察作品細節的同時,還列出了思維導圖,以求更為全面、整體地觀察作品,了解其蘊藏的感情。這樣的情感滲透,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其審美能力。
三、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堂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他們以三尺講臺為基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注入,注入時,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等作為衡量自身教學成效的標準,忽視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審美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忽視美術課堂教學的互動,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審美水平也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基于此,就需要美術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從而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四、結語
總之,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多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完全照搬名師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標準,來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使其更復合現代教育趨勢,更能發展學生專長。
參考文獻:
[1]楊玉姣.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學周刊.2012(11).
[2]張亞玲.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大眾文藝.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