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和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出發,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象出發,這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的現象特點要讓學生體驗、操作、實踐、比畫、演示中感知平移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體驗交流
一、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能很快地激發學生對學數學知識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六年級上冊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時,讓學生找出幾組對應點連成的線段,通過觀察,度量它們的位置關系和長短關系,從而歸納平移的特征。
(二)增加學生的體驗
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最為寶貴的,它將為后兩個階段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做充分的準備。
(三)利于知識的生成
任何一個規律,任何一個法則,都有它自身形成的過程,過去我們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這個規律、這個法則的結論告知學生,卻忽視了規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導致學生只記住結論,卻不會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將最終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讓學生動手實踐便是讓學生經歷規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知識在學生內心自然生成。
(四)培養學生的意識
所謂意識指的是通過實踐探索規律、認識世界的自覺意識,培養學生具備實踐的自覺意識是數學教學的最高目標,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將對學生的終身有益。但這種自覺意識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實踐的自覺意識源于長時間實踐活動經驗的積累,因此我們要努力的是把一個個數學學習過程變成學生通過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
二、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呈現的幾種方式
在新課標頒布之初,曾一度出現數學課堂熱熱鬧鬧動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認為課堂操作就是動手實踐,這具有嚴重的片面性,應該根據所學知識的需要來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貫穿于數學學習過程的動手實踐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而往往呈現出以下幾種方式:
(一)前體驗
這種方式特指學習新知前所做的準備性實踐。
(二)課中操作
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動手實踐的形式,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新知識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導、形體特征的發現等等常常有必要讓學生通過操作自主探究來發現、歸納和概括。
(三)課后實踐
這種形式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實踐意識的最重要形式。
三、教師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的作用
實踐能力的增強、實踐意識的形成關鍵在于培養,而教師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該真正履行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具體來說,本人認為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扶后放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課前體驗,還是課中操作,再或是課后實踐,教師應逐步嘗試放手把整個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根據步驟逐步操作、展開實驗,從而得到準確答案。
(二)鼓勵合作與交流
合作幾乎與實踐密不可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一個結論的得出,一個規律的發現,如果只靠一個人,有時難免會顯得片面,顯得不夠完整,如何才能達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勵學生合作不愧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合作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還培養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看,主動說,主動做,主動想,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感受數學本身的魅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因為未來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學生來創造的,而學生在學校只能獲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識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則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動地去學習,去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數學結論。更需要學習者要有積極主動、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構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數學課堂煥發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