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珍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
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建議
楊珍珍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征信應運而生。“互聯網+征信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也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我國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尚不成熟,存在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數據質量不高、缺乏統一標準、信息共享程度低、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數據質量,統一信用信息標準,積極構建公共信用平臺,加強監管保障信用信息安全。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征信體系;公共信用平臺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金融服務的全新金融模式與金融制度,在不斷創新和推動金融改革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信用風險,對信用體系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從而使互聯網征信應運而生。互聯網征信,是指通過采集個人或企業在互聯網交易或使用互聯網各類服務過程中留下的信息數據,并結合線下渠道采集的信息數據,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進行信用評估的活動。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較快,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加快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不僅有利于擴展征信體系的數據范疇,促進傳統信用評分模式的轉變,提高征信效率,降低征信成本,還有利于我國征信體系乃至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進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有序運行。
一、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現狀
(一)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社會信任基礎及法治基礎很薄弱,風險評估機制不健全,缺乏支撐互聯網征信健康有序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完全掌握電商小額貸款機構等新型信貸平臺的信貸數據,所掌握的信用數據主要源于傳統信貸機構。因此,盡快完善保障征信體系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對推進互聯網征信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運用大數據
2015 年 6 月 17 日,國務院第 95 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大數據運用到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中,這是對互聯網征信的創新。大數據征信,即通過科學技術為沒有銀行信貸記錄的人進行信用評估,提供征信服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征信效率,降低征信成本,還可以有效推動互聯網征信的發展。同時,將大數據運用到互聯網征信中也給互聯網征信監管帶來了挑戰。
(三)發展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互聯網征信活動日益頻繁且初具規模,華道征信等私營類互聯網征信機構不斷涌現,征信需求不斷增長,征信范圍不斷擴大,征信產品更加豐富。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主要分以下三類:一是電子商務公司組建的征信機構,如阿里金融,對用戶在網上交易的行為數據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提供給阿里小貸或與其合作的商業銀行,再經過深度挖掘和評估,形成對客戶的風險定價,用于信貸審批決策。二是金融機構拓展業務成立征信機構,如平安集團下屬的 P2P(peer to peer)平臺陸金所,自建客戶信用系統用于自身平臺業務。近年來,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迅猛,2015年總成交量或突破6000億元。三是以網絡金融信息共享系統(NFCS)、小額信貸行業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MSP)為代表的同業信息數據庫,通過采集P2P平臺借貸兩端的客戶信息,向加入該數據庫的P2P等機構提供查詢服務。
二、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隨著《征信業管理條例》以及相關配套制度陸續頒布,我國征信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但目前仍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征信法律法規體系。一是由于我國尚未制定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個人隱私很難界定,導致征信業向更廣闊領域和更高層次發展受到限制。二是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現有的《征信管理條例》及配套制度難以有效規范互聯網征信活動。三是目前我國互聯網征信對失信者的懲戒手段及懲戒力度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若長期處于失信懲罰力度較弱的環境中,信用市場就會出現“格雷欣法則效應”,即失信者驅逐守信者的現象,嚴重阻礙金融行業與互聯網征信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需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綜合性法律制度,對互聯網征信體系進行規范管理。
(二)數據質量不高
互聯網征信雖然能夠采集到海量數據并篩選出適當數據,但其掌握的數據存在顯著缺陷。一是雖然個人存款情況等是影響個人征信結果的重要因素,但受公眾意愿的限制及法律保護,互聯網征信難以采集到此類數據信息。二是互聯網征信雖然能夠采集到海量數據,但是數據的篩選處理工作異常復雜,很容易出錯,導致數據失真。三是目前互聯網征信還未經過充分檢驗,因此互聯網征信結果可能不具有說服力,特別是在經濟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其結果更不具有說服力。
(三)缺乏信用信息統一標準
我國征信業起步較晚,雖然互聯網征信發展迅猛,但信用信息標準建設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仍有很大差距。一是國家信用信息標準尚未建立,導致地方政府及各行各業按照各自標準自行建立征信體系。由于缺乏接口交換標準、信用報告格式規范、民間借貸合同范本等標準,限制了信用信息在跨行跨地區間的交流與共享。二是金融機構在解讀信用報告時,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辦法與操作流程標準,對互聯網征信結果持一定的懷疑與排斥態度,各金融機構完全按照各自總行的標準,最終導致部分金融消費者的信貸權益受到侵害,阻礙了征信發展空間及服務質量。
(四)信息共享程度低
目前,我國互聯網征信的發展雖處于初級階段,但各類互聯網征信機構發展現狀良好。雖然這些互聯網征信機構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合作,但為了維持其競爭力及壟斷地位,并不能實現全面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此外,互聯網征信體系服務的主體是理財人及網貸企業,由于我國在保障信息主體權益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因此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及個人不愿意公開其信用信息。這必然會提高互聯網征信成本、降低征信效率、加大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風險,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
(五)信用信息存在安全風險
將大數據運用到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中是對征信業務的創新,通過篩選處理并分析海量數據來掌握客戶信息的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征信效率、降低征信成本,還能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然而,大數據征信在帶來征信業務創新的同時,也存在著數據庫泄露和竊取等風險。在互聯網征信服務過程中,各種數據信息很容易受到病毒及黑客侵襲,信用信息一旦泄露,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威脅到客戶權益及個人隱私。此外,互聯網征信機構尚處于發展階段,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及經驗積累,也會導致一些風險出現。
三、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征信立法是征信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互聯網征信體系的健康有序發展依賴于適合我國國情的征信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執行。目前,我國征信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阻礙了互聯網征信體系的發展,因此完善互聯網征信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勢在必行。一要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界定個人信息范疇,如網上消費記錄、網絡痕跡等,保護個人隱私,防止個人信用信息受到侵害。二要根據現行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及配套管理制定大數據征信的監管細則,明確大數據征信的信息采集范圍、使用范圍和信息披露要求。三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對于嚴重失信者可追究其刑事責任。另外,建立互聯網黑名單平臺,曝光失信者,以對失信行為進行有效的強制約束。
(二)提高數據質量
將大數據運用到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中是對征信業務的創新,但由于大數據本身的特點,數據失真現象經常發生。一要建立大數據征信信息數據基礎,通過數據清洗與交叉驗證等技術,確保數據的完整、真實和有效。二要不斷完善、檢驗并修正信用評估模型,提高模型設定的準確性,使得模型檢驗更具有說服力。三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強體制創新,著重研發核心關鍵技術,培養創新型人才,不斷完善我國的互聯網征信體系。
(三)統一信用信息標準
由國家相關部門針對互聯網征信的特點和運營模式,制定統一的信用信息標準,健全采集與信息分類標準制度,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篩選處理后,再進一步整合加工,最終為用戶提供兼具高效性與適用性的征信產品,從而為各行各業間的信息共享與交流提供技術基礎。此外,信用信息標準還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征信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與修正,保障信用信息標準的高效性與適用性,從而促進互聯網征信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積極構建公共信用平臺
目前我國的信用平臺分散且缺乏公信力,因此在保障信息主體權益與安全的前提下,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
有必要建立面向全社會的信用信息開放平臺,這樣既可以提高征信效率,降低征信成本,又可以推動征信體系健康有序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發展較為成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納入中央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二是支持行業自律組織及私營征信平臺。三是由政府主導整合比較分散的信用信息數據,加快公共信用平臺的建設。此外,還可以借鑒英美等國家的經驗,注冊借款人賬號或在注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同時注冊其社保賬號、關聯銀行卡號,進而提高信用信息共享程度。
(五)加強監管保障信用信息安全
保障互聯網征信體系信息安全,不僅要制定并實施互聯網征信的相關監管措施,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有效防范互聯網欺詐、不法分子利用大數據技術洗錢、販賣個人信息等犯罪行為,還要建立個人信息多渠道保護機制,防范信用風險,保障信用信息安全。與此同時,要強化信息安全管理,通過網站認證,身份認證、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等技術,加大我國互聯網征信數據庫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對數據信息安全的保障水平,嚴防信息泄露。此外,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還應借鑒征信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經驗,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提供專業教育培訓,加強行業自律,一方面有助于規范運營、保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動互聯網征信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文芳,李春梅.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數據征信建設研究[J]. 國際金融,2015(10).
[2]王秋香.大數據征信的發展、創新及監管[J]. 國際金融,2015(9).
[3]丁振輝,李星諭.互聯網征信的意義、問題及商業銀行的對策[J]. 征信,2015(5).
[4]林巧巧,王士娜,王溪.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與征信體系建設[J]. 中國市場,2015(6).
[5]張健華.互聯網征信發展與監管[J]. 中國金融,2015(1).
[6]夏志瓊.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點與對策[J]. 國際金融,2014(10).
(責任編輯:喬虹梁宏偉)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115-02
[基金項目]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新疆區域金融發展的收斂性研究”(項目編號:XJUFE2015K024)。
[作者簡介]楊珍珍(1990-),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金融與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