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摘要:媒介社會化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交叉互融,本專業的卓越人才培養要注重從思想精神、實踐能力、社會人文綜合素質、藝術鑒賞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培養。同時在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將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結合、研究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社會認知與人文認知結合、批判精神的培養與堅定的政治信仰相結合。
關鍵詞:卓越人才;社會認知;課程改革
2010年起,隨著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實施卓越教師、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和卓越律師四項人才培養計劃,全國高校紛紛開展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努力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卓越人才”培養過程中,須要思考如何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及課程教育,從而充分發揮課程對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意義和價值。
一、廣播電視“卓越人才”的內涵
大學卓越教學目標是培養社會所需的,具有高尚的品性,較強的思維判斷力與實踐能力,一定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創新人才。
(一)“卓越人才”的內涵辨析
卓越人才培養應區別于“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廣播電視相關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同時還要求其具備極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對信息的選擇、解釋、評價能力,這是邏輯思維、質疑精神和理論學習能力在專業素質中的體現。這也是大學高等教育區別于職業高中教育在內涵要求上的體現,卓越人才培養應是現實條件下的素質教育。
卓越人才培養應是分層次的人才培養,包括頂尖人才的培養和全體學生的提高式培養。美國研究型大學對卓越人才內涵的理解是基于頂尖人才培養模式的,他們對卓越人才有一系列的鑒別與認可機制,貫徹在大學教育的前、中、后段。主要與學生個體的創造性(creativity)、天賦潛能(potential talent)、學術性向(scholastic aptitude)及成就(product)等聯系在一起。
(二)廣播電視卓越人才的獨特品質
廣播電視學科是在新聞傳播學科體系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結合學科特點,廣播電視卓越人才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卓越”品質。
1.思想精神卓越。廣播電視媒體是新聞傳播體系中的主流媒體,一方面是黨和政府的輿論喉舌,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媒介資源。前者要求本專業的學生在各種思潮面前有更高的敏感度、更堅定的政治信仰,冷靜客觀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有更好地發現問題、解釋問題的邏能力以及理論學習能力;后者則要求學生有更好的知識更新、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意識與能力。
2.實踐能力卓越。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本專業主要的培養重點應是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素養。
3.社會人文綜合素質卓越。新聞傳播學本質上是“人”學,新聞從業人員的采訪與報道都要與“人”展開聯系。因此,本專業的學生要具有更好的人文精神,了解社會現實,懂得社會心理和人性。
4.藝術鑒賞能力卓越。廣播電視媒體作為視聽結合的媒介屬性,要求媒體工作者掌握一定的藝術想象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二、廣播電視學科卓越教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在西方,課程(Curriculum) —詞出于拉丁語的“跑道”(Cursum,Race Course ),轉譯為“學習者學習的路線”。因此與學習過程(Course of study)同義,含有“人生之閱歷”的涵義。大學課程包括專業性、生成性、探究性、人文價值性、實用性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它們具有不同于中小學課程的顯著特點。大學生心靈的成長,不必再像兒童需要經由行為性轉向行為性——形象性,最后達成行為性——形象性——信念化這一過程,他們已經具備將信號、形象和行為一體化的能力,已經具備表征世界的多種途徑,反之,他們自身的發展也會受到多種觀點的影響。作為大學教師,不能僅僅采取邏輯和分析的方式傳授知識,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采用問題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廣播電視新聞學科不但繼承了傳統新聞學的知識系統, 而且展現了現代新聞傳播的新潮流, 是現代新聞學應用學科, 代表了即時傳播的發展方向。依據這個目標,在卓越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體現以下特點:
(一)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
傳統的新聞傳播學科的教育是基于專才教育的理念,注重專業理論和專業操作能力的培養。然而隨著大眾媒介自身的發展,媒介與社會在更大的層面上進行結合,不僅完成了議程設置的輿論引導功能,其構筑的擬態環境更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時民間話語的壯大也在不斷地消解著官方話語的生存空間。以往單純地掌握廣播電視操作層面的課程體系不再能夠滿足媒體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近些年逐漸加大了“通識課程”的比例,從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到法律、經濟、心理學課程。但目前通才教育的實行手段主要是加大選修課的比重,設置“大而全”的選修課體系,但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為了“分數”而學,并非為了“需要”而學,通識選修課的教師也多為其他學院的,課程內容或是與本學院課程重復,或是簡略版,并不是真正從新聞傳播體系的知識需要出發而重新備課。因此,這樣的課程雖多,但與新聞傳播的知識結構結合得不緊密,也就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通才教育觀念的普及又讓專業性教育尤其是企業需要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匱乏,專業教育止步于專業理論教育。
(二)研究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廣播電視學科的畢業生在未來求職上基本有兩個取向:一是媒體及相關業務工作;二是繼續學業深造,考研或出國留學,并且這已不是少部分人的選擇。目前的課程體系是基于普及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寬泛類知識的傳授,而并沒有從課程分類上區分授課層次和授課對象,也就是并沒有為畢業最終的需求而專門貯備相應的知識與能力。應該說實踐業務工作和學術研究工作,雖然都需要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應用知識的積累,但還各自需要專門的能力訓練:即熟能生巧的操作能力與學術規范的研究訓練,這是兩條平行線。雖然在本科階段的學習并不能確定終身,但在大三開始的高年級學習中應有意識地與就業市場相銜接、為其做充分的準備。課程培養目的的指向性應是我們重點要關注的問題。
(三)社會認知與人文認知相結合
新聞傳播學歸根到底是“人”學,人人又構成了社會。因此,廣播電視學科的卓越課程應該兼有人文價值性和社會思辨性,讓學生能夠理解人性、人是如何從蒙昧走向啟蒙、從被動走向自覺、人的需求的層次、人的哲學等;同時社會的運行規律、發展規律,尤其是中國社會在當前時期的現實性,培養大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自身的素養,了解廣播電視這種大眾文化媒介在社會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正面和負面的社會效應等。這些認知能力的培養可以重新喚起大學生在新時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報國情懷,關注焦點不再拘于通俗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真正能夠投入到廣播電視中更具文化價值和文化高品位節目的研發、策劃、制作之中,從根本上改變廣播電視媒體當前的娛樂至死的產業格局。
(四)批判精神的培養與堅定的政治信仰相結合
大眾媒介是社會的瞭望哨,傳播內容與現實的緊密聯系性決定了其制作者要具備發現問題的“慧眼”,能夠體察民情、了解輿論動態、揭露社會丑惡現象、追蹤事實真相,對真理的探尋和對公眾知情權的維護是我們的使命。然而,在社會環境復雜、國內外思潮交互的今日中國,更要求媒體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用堅定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來闡釋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本專業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既不能回避敏感問題,退守書齋、或干脆對政治與社會冷淡,缺少“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又不能狂飆突進、用偏激掩蓋科學、“批評”取代“批判”,缺少冷靜清醒的判斷力。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學術無界限、傳播有底線”應是我們注意的原則。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