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44—01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強調“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學習中的弱勢群體學困生的發展一直是我長期關注和探討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我們對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計、評價,再結合大量的事例,發現學困生在學習形成因素上主要與基礎知識、學習時間、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興趣、教師教學方法等有關。
調查發現,這些是造成學困生的主要因素:①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意志薄弱;②知識遷移過程中造成的斷鏈與破網;③學習方法、策略運用不當;④考試障礙;⑤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學困生具體表現為:對學習數學知識普遍缺乏興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歸納、推廣和引伸;考試有懼怕心理障礙等。
二、轉化策略
1. 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學困生轉化。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此,教師要努力培養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他們轉化。
(1)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作為一名教師,應善于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
(2)讓學生體味成功的樂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適當難度的提問、板演、討論和測試的機會;每章(或單元)學完之后,我們都要安排一次階段性測試,測試內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還應特別注重安排一些與學困生相配的中考低檔題,考前適當介紹一些應試技巧。實踐表明: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成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3)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創造情境是指教師給學生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情境教學注重“情感”,又提倡“學以致用”,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寬闊的數學教學空間里,創設既帶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實際價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學效果可謂“百問不如一做”。
(4)用典型事例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志。教學中,有目的地不斷用榜樣范例教育學生,培養學生頑強的學習意志,例如講華羅庚、陳景潤等我國著名數學家的事跡及成才的故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
2. 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困生轉化。
(1)教學創新,培養學困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貫徹啟發式教學,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學困生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大膽實踐,在主體參與過程中品嘗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數學的動機。
(2)開展探究性學習,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
(3)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會學。”因此,我們對學困生在彌補知識缺陷的過程中,應以數學學習和問題解決為載體,讓學生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盡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
(4)掌握反饋信息,精心設計練習。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掌握反饋信息,及時采取措施,彌補缺陷以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此,我們在一堂課內安排兩次反饋,第一次反饋——嘗試練習。如發現問題,及時補充講解,起強化、調節作用;第二次反饋——課堂作業,如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課內補強于課外補。我們把練習歸為六類:基本性練習、單一練習、對比性練習、嘗試性練習、發展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應該精心設計每個練習,做到有的放矢,練在點子上,多次反饋,重視講評,具體地幫助學困生彌補知識缺漏,使之切實掌握,并在實際運用中形成技能技巧。
學困生轉化工作是一項實踐周期長、涉及因素多、工作難度大的教育教學改革,許多實踐我們還停留在表面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們應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特點,拓寬改革面,加大實踐力度,把對策集中到學困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能力的提高、學困生“學”與教師“教”的依附關系上,繼續進行探索,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