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108—01
探究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對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至關重要,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過程本身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以獨立思考為核心,多種較優心理機能參與的、主動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對于學生來講,充滿疑問的學習情境。因此,教師應在教材的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這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重要源泉。
例如,教學“圓的半徑的概念”時,筆者先創設教學情境,再抽象出數學模型,繼而嚴格定義為:由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半徑。為了引發學生深入探究,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圓內有很多線段,為什么偏偏選擇這樣的線段作為圓的半徑?其他的線段適合作圓的半徑嗎?實踐證明,這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最佳時機,探究活動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圓的半徑的意義。
二、 積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教學過程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合作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空間。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先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發現、探究、再創造數學知識,然后和同學合作交流,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比如,教學“三角形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這個定理時,筆者沒有按照書本上的做法,先讓學生任意畫出幾個三角形,然后分別量出每一個三角形的邊長,再通過計算說明定理是成立的。而是等學生測量完后,提出問題:我們是使用列舉法證明這個性質的,就算把大家畫的三角形都統計起來,也就是幾百個三角形,可以說這個定理在這幾百個三角形中是成立的。但是三角形的數量是無限的,對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嗎?筆者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讓他們嘗試、探究如何用其他的方法證明這一定理。這樣教學,既確保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引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 積極引領,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引領,特別是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的探究指引方向,讓他們明確探究的任務和方向,有的放矢地開展探究活動。
如,三年級數學下冊“觀察物體”一課,是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視角、方位觀察由多個正方體組合而成的立體圖形的平面視圖。由于學生觀察效果受方位影響較大,教師預設到學生一般受到的影響較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學生展開探究前,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探究任務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進而得到平面視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思維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搭建學生合作交流的平臺等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教師還應通過營造和諧、自由的教學氛圍、靈活應用教學方法等手段,點燃學生的自主探究之火。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