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金偉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興趣 思維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了厭煩情緒,認為學語文簡直一點兒意思都沒有。《語文標準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被灌輸的器皿,而是要體現出“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還要注意創造各種外部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將自主教學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與學是建立在教師傳授式的教與學生被動式的學之上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完全失去了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也被提上了日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自發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要改變的便是教師,教師要做到:1.課要上的好;2.是要對學生好。要上好課就要求教師做到:(1)講課要有條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講課要有深度,有力度,既要有哲理的啟發,又要有藝術的感染力。(3)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富有變化并且要節奏分明。(4)上課態度要和諧,課堂氣氛要輕松。(5)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待學生要做到客觀公正。(6)要有自己的特點,語言要幽默。
有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喜歡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是教與被教的關系,而是一種配合教師的講解,配合著學生的練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承擔了一種引導、指向、解答的任務,而學生則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學習、思考,主動地完成課堂任務。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即演示教學法的應用。利用多媒體綜合運用聲、像等手段,將原本枯燥單一的課堂內容變得多姿多彩。音像結合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課堂內容上,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教師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現一些無關于課堂學習的行為。最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則是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中,如果沒有成功的喜悅,那么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在語文教育中,尤其是低年級,教師與家長所給予學生的肯定與表揚是不可或缺的。在肯定與表揚中,學生才會擁有自主學習的動力,他的學習生活才會有趣。
二、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反映,而思維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思維有多種形式,例如,形象思維、動作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中,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語文學習中思維能力的發展可以借助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借助課文內容進行多種形式的聯想,可以橫向聯想,也可以縱向聯想;可以從因果關系的方面聯想,也可以以轉折關系為基準聯想;可以正向聯想,也可以逆向聯想;另外想象力的培養也是一種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法,訓練想象力可以借助教師的語言描述,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對課文情境進行描繪,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進行想象,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另外想象力的培養也可以通過課本插圖、圖片、影音等直觀形象,通過這些形象把課文內容轉成直觀內容,借助教師提問形成懸念,也是一種培養想象力的方式。學生通過對疑問思考,進行想象補充,從而達到訓練想象力的目的,培養想象力也可以通過對課文內容與閱讀材料的續寫、改寫、補寫、擴寫等手段來完成。
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基于此,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逐步走向了小學課堂,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然而自主學習并不是教師放手,而是把教師的定位放在一個引導上,在學生學習之前,要為學生明確指出學習的目標、方法和過程。民主的學習氣氛也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一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領導者的定位,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在教學中可以借鑒采取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的方式,組內同學互相學習,共同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與評價,對于學生不同的見解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支持,但活躍的課堂氣氛并不等于“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一個度。使活躍的氣氛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首先,上課之前要明確告知課堂是學習的場所,一切與學習無關的行為都不被允許的,其次,保留足夠的時間給予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用來思考、討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對于語文學科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為學生終身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總之,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之,如果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是無效的教學,反而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好的教學方法,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學生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人生成長的維生素,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代翠芬.淺談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8(Z2).
[2]楊春杰.怎樣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09(50).
[3]辛濤.“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現狀分析及其改革構想[D].南京師范大學,2007.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