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英
摘 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 。教師還應關懷、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關鍵詞:學習氣氛;師生互動;聯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18-01
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師都在探究的問題,教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效果不佳,效率不高的情況。這就要求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掌握科學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促進數學教學的成功。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我們每一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應該從課堂創新教學出發來優化教學方法,達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營造氣氛
新課程標準是有彈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我們認為課堂的創新,打破傳統教學陳舊做法;要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發展以最大的空間,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創造性教學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學到方法。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 。創設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盡量縮短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的距離,進行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新教材內容的展開注意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數學的思考方法,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并且非常注重和學生的實踐應用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學生質疑問難,無拘無束的思考,將逐步形成敢于創新的意識。
二、師生互動,應用創新
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寬松 環境中學習 能思路開闊 ,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充滿創新的活力;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探索、發展的重要形式,考試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實踐促發展。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獲得創新意識的訓練。教師要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創造力,使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將學生培養成為創造型人才。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誠的熱情,在學生提出有創意的想法時,教師應給以學生肯定、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信息。 教師還應關懷、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水平、態度、情感進行適時、恰當的評價,哪怕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說一句“你說得真不錯”,都是對學生的莫大鼓勵,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學習學習長度時,很難理解“厘米”、“米”之間的差別,我將1米和1厘米畫在黑板上,讓同學輪流上臺用手體會兩者之間的差別。提出“填單位”的 問題:課本的單位、自己身高的單位、橡皮的單位、教學樓高度的單位。學生親身體驗,熱情高漲,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聯系生活,創新學法
教師應該創設條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在設計問題時要捕捉社會中一些真實的數據并加工成為數學問題,這樣讓學生在思維訓練的同時,感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
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目的在于引導而不是代替“學生的探索”。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形形色色的舞臺,適量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題,可有效地促使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在學習“初步認識角”的時候,我最開始讓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課本、黑板、課桌等物品的角,看著角的形狀,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角有兩條邊,且這兩條邊的一端相交在同一個頂點。認識到角的樣子,我讓同桌見相互幫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擺出角的樣子,一下子將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起來了。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潛心啟迪和培養,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學生身上點點“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利用各種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將創造性思維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努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數學素質在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榮成.談小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 2012(22)
[2] 蔣義標.提高小學數學探究學習實效的策略[J]. 新課程學習(上).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