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英
摘 要:把趣味性、開放性、人文性、可行性、有效性融于一體,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系,做到學科間融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了解當前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走向。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情趣結合,使學生愿做、樂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作業;設計應用;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381-01
一、研究背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除了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以外還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吸引性、激勵性的數學作業。趣味性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的求知興趣持續發展,以至于延伸課堂空間,使學生學習、研究數學的潛力在課后得以充分發掘,成為一個數學探究的的參與者和主體者。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趣味性的作業更是讓他們親近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使數學學習成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輕松的活動過程。
1、小學數學作業現狀分析。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式下,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越來越值得關注。我們廣泛研究了現有小學生數學作業的書籍和資料,通過閱讀一些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成果,發現傳統作業中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習題形式單調、陳舊。主要以計算題和應用題為主,不能從多方面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
(2)習題中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系。習題基本上是純粹的數學題,而所謂的應用題也只不過是通過機械地辨別,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關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
(3)學生的作業都是統一的,無論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所做的作業都是一樣的。這樣就難免會出現成績優秀的學生認為作業太簡單,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又因為作業太難而不會做。
(4)大部分老師只是將書上的練習題和練習冊作為作業留給學生,而這些習題很多都只是例題的翻版,機械的模仿和套用例題的方法即可解答,并不能真正地將所學的知識理解與應用。如此一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就會下降,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5)長期以來,由于認識的偏狹及應試的導向影響,一些教師仍抱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宗旨”的舊觀念,不敢越雷池一步,總是不厭其煩地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讓學生在“練習再練習”的重復的作業堆里徘徊,大量耗費了本屬于學生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了厭煩情緒,認為作業是無可奈何的負擔。
2、國內外數學作業研究動態。“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在我國不僅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此曾多次下發關于“減負”的文件,但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在我國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西方學者對作業問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其結論和觀點是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有助于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對學生作業問題進行認識與審視?如美國有一種貼近生活的家庭作業(Real-life homework),這種作業所依據的原理就是:當鼓勵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時,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就特別深;當孩子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會馬上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時,那么,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越發有意義?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愉快教育”、“興趣教學”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有效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學好數學。在作業方面研究方面也提出了開放性作業、實踐型作業、創作型作業、探究型作業、游戲型作業研究等。有些老師為了體現新穎也做了一些嘗試,但收效甚微,只是讓繁華的外表掩蓋了數學的本質。目前較為流行的“新型作業”有二:
(1)改變傳統標題,對作業進行華麗的粉飾和包裝,作業的本質并沒有得到改變。
(2)通過設置情境圖,以使作業圖文并茂,鮮艷華麗等。其實大量色彩鮮艷、紛繁復雜的情境也給學生的作業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喧賓奪主,偏離了設計的意圖。
3、我個人對作業布置的看法
我校是團場學校,生源構成十分復雜,家長對子女的要求也參次不齊,家庭教育環境千差萬別,由于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高標準需求,及自身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學生請家教現象十分普遍,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在家庭、社會及校內教育的三重壓力下厭學現象十分嚴重,學生把作業當作一種負擔,沒有樂趣可言,缺乏學習主動性。教師迫于家長、社會的需求,及應試教育的影響也一味地追求考試分數。
二、研究意義
1、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目前,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從上到下已成為一種共識。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為學生健康著想,我們嘗試尋找一種新的作業方法,使學生少些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和快樂。
2、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且青少年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這一學科的作業多了,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發展,使能力的發展出現缺陷,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進一步豐富新課程標準的理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何改變學生舊有的學習方式而達到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做作業是一個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嘗試從作業這一角度,使學生能在一種適當的負擔下愉快、高效地作業。
4、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同時對學生來說,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獲是有益的補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的好習慣,從而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5、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再大的量也不是負擔,如果你不感興趣的話,再小的量也是一個負擔。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完成作業呢?我認為關鍵是老師如何精心設計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