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惟輝
摘要:本文從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公平、教育文化三個方面論述職業教育在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下的重要性與實效性。特別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過程中,職業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妥善解決職業教育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必將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經濟轉型;教育公平;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2-0017-02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加強職業教育內部的有機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相互溝通?!庇山逃坑?012年6月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里如此明確地指出發展職業教育的綱領。職業教育被普遍認為與經濟建設關系最直接的教育,在維護社會教育公平方面具有突出意義,本文將從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文化三個方面論述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下的重要性,并從中發掘出我們職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一、進入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需要職業學校培養大批高技能勞動力
進入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要由當前的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發展經濟的方式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約而高效的方式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城鄉和區域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所必需的。
在中國經濟的轉型當中,非常需要高素質的職業勞動力的支持,這一點,從我國近年來職業教育,尤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在數字上超過大學生就業率的現象里可以看到。但是,從提供與產業轉型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從使勞動者群體提高收入并縮小收入差距的要求來看,當前職業教育仍存在許多問題。首先,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藍領”跟高收入的“白領”的待遇差別較大,這種結構性的差距使得職業教育在起點上低于其他教育;其次,職業教育辦學質量不高,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而職業資格準入等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導致職業教育在打造職業人才上的不可替代性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些問題會反過來制約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形成經濟順利轉型的重要限制。
二、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環節
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狀況下,社會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著許多不公平的現象。首先,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是高成本投入的教育,但事實上,政府往往在普通教育(特別是能體現升學率的重點中學教育)上的經費投入遠多于職業教育。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不公平政策,客觀上加大了公民受教育權利的不公平,從而降低了職業教育的質量,造成了職業教育不能與國家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發展的巨大需求相適應。
其次,在各地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對興辦職業教育缺乏宏觀規劃指導和調控能力,各地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自發性、盲目性,各校對熱門專業群起設置,重復辦學現象嚴重,造成職業教育資源浪費。而目前的管理體制決定了現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來承擔投資職業教育經費的責任,因此,各地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呈現出嚴重的地區間不均衡狀態。越是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辦學,越能夠獲取較為充裕的經費投入,而越是欠發達的地區,則越是難以得到保證,“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這直接影響了區域間職業教育的平衡發展。
再次,差別化的管理體制阻礙了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目前,職業教育中不同類型院校隸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出現多頭管理和交叉管理,使學校在管理問題上無所適從。例如,有些職業院校上面的“婆婆”較少,發展較快;而有些職業院校上面的“婆婆”太多,既有教育行政部門,又有行業管理部門和勞動管理部門,這些部門對于學校發展問題有不同意見,使職業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勢難以發揮,缺乏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嚴重影響了職業院校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造成千校一面,缺乏特色與活力,也造成了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
最后,不均等的就業機會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由于職業院校投入不均衡,造成同類職業院校之間的差異明顯,使得同在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享受教育的質量和結果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造成不同職業院校之間、同一院校不同專業之間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一般來說,新興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優于傳統專業的畢業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訓練充分的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多于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訓練不足的畢業生;本地戶口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多于外地戶口畢業生;男生的就業機會多于女生的就業機會。在家庭經濟投入和個人付出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學生享受就業的機會卻不平等。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不僅會降低人們對職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不公平長期存在,將造成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失望,其后果將影響和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
三、樹立尊重勞動力的文化
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問題集中于職業教育價值社會認同度低,被視為“次等教育”。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文化價值觀念,在國人的心里根深蒂固。重勞心而輕勞力的傳統文化表達了這樣一種價值判斷:腦力勞動者是統治者和管理者,居于社會上層,是“人才”;而體力勞動者則屬于社會下層,是被統治者,只是“勞動力”。由此,我國的傳統文化推崇的是精英教育,而專門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工作者的職業教育,自然被視為次等教育或二流教育。
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盡管職業教育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價值也有了一定的肯定和再認識,然而,職業教育的整體社會認同度仍然是很低的,也仍然還是很片面的。職業教育的價值通常僅被定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個體就業上,而對于其深層的文化價值,特別是促進人的發展方面的價值,并未得到社會的一致承認。職業教育價值的片面認識和低估,結果是將其定位于單純的技能教育或謀生教育,朝著黃炎培先生所告誡的一種不良方向發展―“僅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種職業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而不能關照人的長遠發展的教育,自然也就是次等教育了。
我們都知道,雙元制教學模式起源于德國,被譽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強調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就業和直接通向生產崗位,“為未來而工作”,雙元制要求校企合作、企業為主。(德國政府為了保證職業教育的有效性,便進行職教立法,將職業教育變成校企合作,企業為主的教育體制,雙方嚴格遵循《職業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規定,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究其根本,雙元制的成功之處是在其思想文化方面,即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德國教育專家胡勃先生認為:“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其稱它為一種教育制度,都如稱它為一種‘思想,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這是對雙元制指導思想較為精辟的概括,其表達了雙元制的思想基礎是什么,它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這一思想層面的二個重點在于“注重實踐、技能”和“為未來工作”,即雙元制強調的是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雙元制強調的是就業和直接通向生產崗位為未來而工作的一種教育,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礎教育”和“晉升教育”,在這一思想層面的指導下,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無論教育和實踐訓練時間的分配,還是培訓的運行機制;無論是課程目標制定,還是課程方案的描述;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綜合性、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這一思想層面為雙元制宏觀上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在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尤其在“加快轉型升級”的經濟方式轉變時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對職業教育認識、投入、規劃、管理做得不夠,加強職業教育的規劃管理是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的,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必定有著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勝.淺析職業教育公平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12): 9-16.
[2]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J].外國教育資料,2000(01):78-80.
[3]李延平.職業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08 .
[4]孫玫璐.我國職業教育公平的制度環境問題簡析[J].職教通訊,2011(13): 1-4.
[5]于曉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5):184-5.
[6]張鶴萍.教育民主觀視角下我國職業教育公平探討[J].職教通訊,2011(15):1-4.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