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協同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項復雜的新型管理創新模式。東莞專業鎮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協同創新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結合,創新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機制,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關鍵詞:協同創新;產業集群;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2-0107-03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多主體之間為了共同的目標,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上進行多方的交流與多樣化的協作。其內涵本質是:協同創新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
一、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新型管理創新模式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胡總書記要求高等學校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在國家層面上,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于2012年啟動實施,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不斷地推進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高校與地方政府、高校與科研院所以及高校與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以營造協同創新的氛圍和創設協同創新的環境。
在地方政府層面上,各級政府不斷協調多方利益,整合資源配置,努力開展多主體間的深度合作。就東莞市而言,經過30多年的摸索,東莞各鎮街自發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支柱產業。截至2013年底,東莞各鎮街基本形成了18個產業集群,擁有了上萬家企業。即石龍電子信息、大朗毛織、虎門服裝、長安五金模具、大嶺山家具、厚街鞋業、常平光電、石碣電子、茶山食品、中堂紙品、虎門信息傳輸線纜、厚街家具創意、莞城文化創意、寮步汽車、樟木頭塑膠化工、橫瀝模具制造、塘廈高爾夫和道滘食品產業集群。
目前,各鎮街的產業雖各具特點,但基本上還是單打獨斗。各產業集群間的協同創新不足。東莞市政府要協同創新,必須在政府層面上出臺相關政策,統籌協作,優化已有資源,使得各產業集群高效運作。避免重復低效的項目,逐步關閉一些高耗低產的落后產業。如何整體布局,充分發揮集團優勢,這也是東莞未來經濟模式轉型升級要面臨的問題。
二、東莞專業鎮產業集群發展對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提出新的要求
在協同創新視域下,大力推動東莞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尤其是要打造自主品牌,形成區域型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實現相關產業鏈的配套與協同,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大量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而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一)打造自主品牌,急需大量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以東莞厚街鞋業產業集群為例,厚街是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采購中心和“鞋業總部基地”,生產企業800余家,從業人員近15萬人,年產鞋約6億雙,占世界鞋產量的4%,占全省鞋類出口產值的四分之一,鞋材、鞋機交易額占廣東省的一半左右,已建有鞋材、鞋業市場10多個,營業面積超45萬平方米。
2009年的經濟危機已折射出眾多東莞鞋企過于依賴簡單的加工貿易,導致利潤低、自主品牌缺乏,一旦喪失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東莞鞋企面臨的將是生死存亡。因此,對東莞鞋企而言,唯一的出路是積極開展技術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自主品牌,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努力提高鞋類產品的附加值。
(二)適應產業集群發展,職業院校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
產業集群化發展,尤其要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必然帶來高新技術的應用,進而必須引進操作這一高新技術的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要培養擁有這一高新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必須首先設立相對應的技能專業。因此,要適應產業集群的發展,職業院校要根據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及時撤銷或新增一些專業,提高專業設置的針對性。
首先,撤銷一些產業萎縮、人才需求少的專業;其次,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一批精品專業,精心打造一些與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相配套的熱門專業。再次,積極開發一些與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現代農業等產業相匹配的新型專業。比如為更好的適應厚街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作為厚街鎮的唯一一所高等職業院校,開設了鞋業設計專業。
另外,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有前瞻性。學校培養人才,具有周期性,職業院校一般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不能等到需要這類人才了才開設此類專業,職業院校要為地區長遠發展,積蓄力量,做好企業實踐調研,預測產業發展前景,準確設置專業。
(三)校企合力,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
校企合作,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提供新鮮血液,是職業院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頭活水。產業集群化發展,要求職業院校的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成應用技術,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開拓廣闊空間。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要不斷地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企業生產,同時開展生產實際的調研,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在職業院校中又作為科研課題立項研究,進而更新教育教學內容,雙師型教師便應運而生。
另外,校企層面的協同創新還表現為技術科研的互動。職業院校應該發揮科研優勢,為本土的企業職工提供業務進修與技術升級的平臺,以發揮更好的校企互動效益。很多企業走的路子還是低成本低產能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模式,企業有充足的地皮、廠房和低廉勞動力,卻沒有核心技術和研發部門,連管理模式都是照抄照搬引進的。一旦經濟危機來臨,訂單銳減,工廠就瀕臨倒閉,轉型升級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擁有自己的技術,并能獨立運作和創新。這就需要職業院校這個平臺給予其技術和科研支持。高校的科研優勢還表現為源源不斷為企業輸送最新的技術理念和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科研橋頭堡的作用。
三、基于協同創新的東莞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探究
2013年4月東莞市政府集中印發促進五大產業轉型升級的方案,包括造紙、鞋帽服裝、玩具文體、食品飲料和家具等五大產業。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東莞市將爭取打造成2家產值超過50億元的大型服裝企業集團,3家主營收入達到百億元的食品工業龍頭,這就要求在協同創新視域下,東莞市職業教育發展必須進行有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與時俱進,以適應傳統專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發展需要。
(一)全民參與,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
全民參與,從源頭抓起,加大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比重,既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要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這樣我們的中學生即使未來無法接受大學教育,也能憑一技之長謀得生計。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以協同創新項目為依托,將教學與實踐深度融合,以企業實踐創新支撐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校企合作雖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也是職業教育推進東莞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但是目前由于利益因素,校企合作很難深入開展。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等多方溝通,出臺一系列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相關法規,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與職工職前職后培訓、技術創新與科研轉化等方面開展廣泛的深度合作,使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等工作,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1.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向職業院校量身定制所需人才。企業不但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核心課程的設置,而且參與教學質量的監控,并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場地以及必要的經費支持。國內一些職業院校成功開設的“音樂劇班”、“嘉華班”等可為東莞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成熟的經驗。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協同創新的具體表現,也是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具有專業針對性強,就業有保障,崗位上手快,能快速發揮先進技術力量的優勢。“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后期的技術進修仍然可以通過高校來實現,高校的技術與科研又可以不斷地輸送給企業,一個良性互動的長效模式可以在協同創新的環境下實現。
2.推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引入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對于廣大職業院校的教師來講,并不是什么新鮮的名詞。此前,作為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師資培訓中心,也在省內職業院校中大力推廣項目化教學。但職業院校開展項目化教學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項目不夠切合實際,使項目化教學的成效不太顯著。為推進東莞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大力倡導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地區產業集群優勢,積極探索項目化教學。項目的主題來自企業生產的實際,企業的真實生產場景由車間搬到了課堂,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使企業的生產與職業院校的教學融為一體。
(三)辦學類型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人員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職業教育要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等辦學主體作用,堅持以政府統籌規劃,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互融合,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為原則,改變當前學歷教育為主的職業教育形式,采取全日制職業教育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相銜接,對企業員工進行技術培訓,以適應崗位發展變化的需要。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人員對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形成工學結合、遠程教育、半工半讀等多種形式靈活的現代職業教育。
總之,職業教育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地方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也為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依據。東莞專業鎮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東莞職業教育也要依據當前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促使職業教育辦學類型的多樣性,使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推動東莞經濟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8530733.htm.
[2]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
[3]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2011年4月24日.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