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航
摘 要:課程銜接是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核心問題,是實現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可持續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基于此,從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必要性、問題與原因、相關建議對策等研究成果方面,對近年來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進行梳理總結,并提出設想與展望。
關鍵詞:中高職;課程銜接;綜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172-03
我國中高職銜接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實現中高職的有效銜接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順利實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中高職課程的銜接是核心和關鍵。近年來,對于中高職課程的銜接問題,我國學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研究:一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必要性;二是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三是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建議對策。試圖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并提出設想與展望。
一、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必要性
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三個基本特征[1]。學者多從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終身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構等方面來闡述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必要性,而課程的銜接是其關鍵和核心。
朱琳佳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展開,相應的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結構和層次也發生了轉變。那么以培養技術人員為目的的職業教育,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提升。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資源,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中高職教育必須實現有機銜接[2]。
邵世光等指出,當今社會發展,急需各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拓寬各類技能型人才的發展空間,就需打通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聯系渠道,為此各地積極探索中高職銜接的方法,而在此探索的過程中,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其核心問題[3]。
劉春生認為作為教育子系統的職業教育,同樣需要建立終身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發達的終身化職業教育體系是國家繁榮的基礎,而為實現職業教育的終身化,中高職教育實現有效銜接是必要的[4]。
陳文彪認為作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包括宏觀的學制上的銜接和微觀的課程領域的銜接,即外延式銜接和內涵式銜接。其中微觀層面的課程銜接是關鍵和實質所在,因為宏觀層面的學制銜接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課程銜接之上[5]。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學者從中高職院校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脫節、各自為政,培養目標不明晰、交叉混亂,中高職課程銜接不合理三個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6]。
1.中高職院校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脫節、各自為政。我國中職與高職因層次不同,歸于不同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使中高職管理過程中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協調統籌,不利于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6]。中高職教育在統籌層面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的話,課程的有效銜接也就無從談起。
秦虹認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存在著管理體系脫節的問題,由于中高職院校歸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大多各自為政,忙于各自的可持續發展,全國各高職院校之間,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相互了解、交往得甚少,甚至來自同一城市,行業相同的中高職院校平日的往來都比較少,院校之間的協作和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作為職業教育“龍頭”,高職院校肩負帶動“龍身”的職責,而如今我國的職業教育卻面臨著“龍頭”帶不動“龍身”的問題[7]。
金盛認為基于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職教基層迫切希望中職與高職實現有效銜接,事實上在實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上,我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然而由于上級主管部門沒有很好地給予政策性扶持,沒有很好地做出相關規劃。各職教基層單位間的洽談、報批手續十分煩瑣,中高職院校各自為政的管理,為中高職銜接添加了阻礙[8]。
2.培養目標不明晰,交叉混亂。目前,我國中高職教育各自的培養目標是分工明確的,但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卻因為中高職院校幾乎沒有溝通交流,國家沒有統籌全局的相關機構及政策,導致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現不明晰,交叉混亂的現象。教育實踐過程中,培養目標的確立直接決定課程的安排實施,培養目標不明晰、交叉混亂,必然會導致中高職課程的交叉混亂,不利于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
劉培琴認為由于社會經濟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中等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由于學歷技能等因素就業越來越困難,部分中職院校為了使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的就業要求,按照需要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上移,在中職教育階段就力圖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的中職院校在教學中直接選用適用于高職高專學生的教材,中職學生進行授課,只是在難度上有所降低,這就使本應有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的中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出現了交叉混亂[9]。
霍驍象等人認為我國中高職培養目標除交叉混亂問題外,在目標方向方面也存在問題:重視專業技能,忽視了必要的理論教學,忽視了中高職院校向上一層次院校輸送學生的目標;以考試課程為主要教學內容,為了提高升學率,加大考試課程的深度和難度,重基礎,輕實踐,忽視了學生的就業目標;既兼顧就業又兼顧升學,一般是在升學的最后一年或者半年,開始側重培養,想就業的參加實習,想升學的學校組織專門的培訓班,不用實習,最后的結果也歸結到前兩個目標方向上[10]。
3.中高職課程銜接不合理。在中高職課程銜接不合理的問題方面,學者主要從專業理論課程重復、專業技能課程“倒掛”、文化基礎課脫節三方面來對此進行分析。
由于中職教育的職業定向比較明確,完成中職學業順利畢業的中專畢業生,如果想繼續深造,一般只能報考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學習相同或相似的專業;同時由于教材建設的滯后性,大多數院校采用全國統一編制的專業課教材。在目前中高職院校各自為政,交流溝通不充分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專業理論課程重復現象[11]。
柴新認為中職學生和高職學生在技能操作上經常出現“倒掛”現象,原因是學生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與教師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進行實訓的基地狀況息息相關,而教師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經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職院校的辦學時間,相比于中職學校來說一般更短,加之高職教師大部分是接受普通教育較長的高學歷畢業生,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高職教師專業技術操作能力差于中職教師并不奇怪,中高職學生在技能操作上出現“倒掛”現象也就不足為怪[12]。
鮑偉認為中高職教育在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上存在脫節現象,中高職教育因培養目標的不同,相應的,中高職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也就不同。根據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的要求,中職教育在設計課程時以職業素質和動手能力為根本,文化基礎課被忽視,遵循“夠用、必須”的原則進行安排;高職教育則從高等教育的要求出發,在重視專業課程的同時也重視基礎文化課程,并以普通高中文化基礎課為參照進行設計[13]。
三、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建議對策
為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學者提出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加大統籌職能,中高職院校加強交流與溝通;確保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避免交叉混亂局面;解決課程銜接不合理問題,進行模塊化設置和系統開發幾個主要的建議與對策。
1.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加大統籌職能,中高職院校間加強交流與溝通。要實現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就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發揮統籌職能,中高職院校間緊密合作,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與協作。
龍洋提出中高職教育要有效銜接需要開展有效合作,在合作之初應建立合作組織機構,成員由院校主管領導、教學管理部門、專業及專業所在教學單位負責人組成,加強中高職院校間的專業合作,加強對中高職課程銜接工作的領導,確保相關工作有領導決策、有組織推進、有計劃開展、有人員落實。院校主管領導負責關鍵問題的決策、教學管理部門人員負責計劃、溝通、協調,專業相關教學人員負責推進、落實和實施[14]。
王維新提出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統籌中高職課程銜接,打破學校壁壘的建議,并認為這既是實現中職與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路徑,也是保障條件。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充分發揮教育部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通過調查研究,科學統籌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評價尺度,并轉化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意志予以積極推行[15]。
2.確保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避免交叉混亂局面。在堅持“中職為基礎,高職位主導”原則的基礎上,制訂出合理的有利于課程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
陳忠仁等認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都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只是在理論、技能、應用技術的課程設計時,高職教育在深度、廣度和難度都應超過中職教育。因此要實現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首要的便是厘清和確定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中高職課程銜接過程中,出現專業設置不合理、內容重復等問題,進而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16]。
陳文彪認為中職和高職是教育體系中同一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層次不同人才培養目標必定不同,中高職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也就存在層次和范圍的差異。因此只有以實現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為立足點,中高職課程才能實現有效的銜接。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中職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經驗技能”,使其能熟練地完成基本的技能操作,而高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策略技能”,使其具備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基本的工作策略[5]。
3.解決課程銜接不合理問題,進行模塊化設置和系統開發。針對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出現的專業課程重復、技能課程“倒掛”、文化課程脫節等不合理現象,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張健提出為較好地避免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出現的課程重復設置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專家制定中高職貫通的分類的課程標準體系,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框架、改革要求等,為課程設置明確畫線定界;中高職院校共同商討制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探索建立中高職課程學分互認機制[17]。
肖鳳翔等人認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合理展開順序應當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邏輯為依據,其課程體系設計首先應當根據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水平劃分人才培養階段。為此提出了改革學科本位課程體系,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課程的對策建議[18]。
柴新認為對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育部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是中職學校構建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主要依據,中職學校根據教育部統一標準和規范設置相應的文化基礎課課程;而中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銜接,要求高職院校通過職教集團這個平臺,高度關注中職此類課程的開設情況,查缺補漏,填平或補齊中職學業在文化基礎課程上的缺口,并在課程內容上提高廣度和深度[12]。
四、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述評與展望
1.目前我國對于中職和高職作為職業教育的兩個階段,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終身教育的理念、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等,需要進行有效的銜接,這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現階段對于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模式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中高職教育的核心和關鍵——課程的銜接的單獨研究文獻成果較少,多是作為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中的一個方面來進行研究,成熟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中高職銜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關注以課程為核心的內涵式銜接,而不僅僅是作為學制的外延式銜接的一方面。
2.中高職教育銜接方式有多種,“五年一貫制”“3+2”、對口單招、靈活式中高職教育銜接方式等,在論述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文獻成果中,對于單個銜接模式下課程銜接的具體研究比較少,尤其是對于靈活式中高職教育銜接方式下的課程銜接研究幾乎沒有涉及。在靈活式銜接模式中,中職在校生以及已工作的中職畢業生,在自認為合適的時間內,參加并通過高職入學考試或其他評估形式,這種考試大多為成人高考或自學考試,所進入的高職校往往是成人高?;蚋咝V械某扇伺嘤柌炕虺扇私逃龑W院[19]。對于靈活式的中高職教育銜接,一般人都稱其為“花錢買學歷”,這種模式下的課程銜接可能也就不受學者們的重視。今后的研究可以對單種中高職銜接方式下的課程銜接進行具體研究,靈活式銜接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也可進行探討。
3.自1985年開始國家教育部先后出臺多種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其中關于中高職銜接的代表性文件有:1997年頒布的《關于招收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舉辦高等職業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高等職業教育得到發展,中高職銜接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999年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2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10年發布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2011年《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20],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提出到具體做法的完善,給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研究實踐指明了方向。但實際的研究成果顯示,我國在中高職銜接的過程中,關于這些政策在實際中被推廣的做法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對于中高職課程的銜接問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分析總結,可以根據國家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立足于具體的中高職院校課程銜接實際,從實踐的層面來進行具體研究。
參考文獻:
[1]敬代和.關于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以數控技術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2(26).
[2]朱琳佳.中高職課程銜接初探[J].職教論壇,2012(22).
[3]邵世光.以《國家職業標準》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局限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3(3).
[4]劉春生.論中、高等職教銜接的理論依據[J].職業技術教育,2000(19).
[5]陳文彪.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與對策探究——基于英法兩國經驗[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3(4).
[6]王林.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研究綜述[J].成人教育,2012(4).
[7]秦虹.中職與高職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0(7).
[8]金盛.漲落中的協同:中高職銜接一體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9]劉培琴.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3(2).
[10]霍驍象.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15).
[11]慈澳職高課題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1(3).
[12]柴新.構建中高職課程直通車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4(5).
[13]鮑偉.中高職教育銜接中課程銜接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2(2).
[14]龍洋.“3+2”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設計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5).
[15]王維新.中職與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與對策——以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為例[J].石油教育,2012(3).
[16]陳忠仁.“三二分段”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2).
[17]張健.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J].職業與教育,2012(2).
[18]肖鳳翔.基于課程論視角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J].職教論壇,2013(31).
[19]劉育峰.論我國中高職銜接的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2(10).
[20]劉育鋒.中高職課程銜接: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訴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重大教育和職業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職教論壇,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