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銀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60—01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不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就像浩瀚的海洋,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教師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等于給了學生一雙隱形的翅膀,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中。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一、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也才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自學數學。優秀教師的教學,往往都是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學生只有喜歡學,才能夠發揮他們的特長和潛質,進而產生探究新知識的驅動力。毋庸置疑,與語文、地理、歷史等學科比較,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決定了這門課枯燥無比。正因為如此,數學教師更加需要積極探索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豐富、精彩、生動、有趣。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能夠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自學時遇到問題,就會有相應的對策,自學效果良好,這正是質疑的功能所在。質疑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的搖籃。質疑體現了學生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應了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也就是釋疑,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目的、有側重地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 指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指導學生預習的起始階段,教師應該關注每個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給予適當的自學內容,適當地降低自學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學或多或少理解教學內容,讓他們都能獲得“我能,我可以”的成功體驗。教師要親自驗收學生的自學成果,關注他們在預習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與態度,并及時對學生的自學成果進行鼓勵。
2. 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生基本知識的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均來自教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材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教材新內容的章節預習,由于只要求在閱讀時掌握所學知識的概貌,將教材內容在腦海中串連成線,了解知識的條理特點,故而只要求學生粗讀就可以了;而對于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質、定理等內容,則需反復閱讀、體會、思考、記憶;對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則需在閱讀中加以對比,體會特點,以增強記憶。
3. 指導學生學會記筆記。當一個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之后,如果不總結整理,則不利于記憶儲存。而且相近的知識概念還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知識網絡。因此,在教學完一個單元、一個章節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梳理知識,歸納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還應要求學生整理每一單元學習的知識要點和常用的數學思想與方法以及典型例題和易錯題。數學中還有不少概念、性質、公式很相似,極易混淆,把幾個相似或相關的知識有機地聯系歸納,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可以溫故知新,加深理解。因此,這部分內容也需要整理、記錄。
總而言之,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對數學學習有較大的影響。教師既要創造性地教,又要激發和提升學生創造性地學,這里的學也包括學生的自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