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順喜

【關鍵詞】 歷史教學;異地;寄宿制;民族中學;興趣;培養(yǎng);維度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82—02
當前,異地寄宿制學校在我省各地州市縣均有分布,盡管數量不多,但似乎已呈現出一種苗頭:借助較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資源為相對欠發(fā)達地區(qū)培養(yǎng)人才,帶動欠發(fā)達地區(qū)或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振興與提升,無論是從教育理念、教育資源、辦學模式、學生發(fā)展、民族團結,還是從激活區(qū)域或縣域經濟與協(xié)同發(fā)展的角度看,都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契機與途徑。蘭州新區(qū)舟曲中學是舟曲災后重建的一所全封閉寄宿制獨立高中,其硬件與辦學目標均為省級示范性高中,是異地辦學的一個典型代表。
我校學生70%來自甘南州一市七縣,30%來自蘭州地區(qū),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是藏族)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由于受社會、歷史、民族、風俗、語言、自然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加之來自異地,學生大多靦腆、緘默。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明顯呈現出興趣不高、學習動機與內驅力不強、課堂上交流與參與程度較低、學習成績整體低下的情況。那么,如何激發(fā)與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筆者在近三年的教學與實踐中總結出用“三個維度”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規(guī)律與方法,與同仁分享。
一、校園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與營造的“維度”
我校學生的主體來自甘南州,學生從小生長生活在牧區(qū)或半農半牧區(qū),由于受文化環(huán)境、行為習慣、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心理與習慣的影響,學生要靜下心來投入學習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和磨合期,這個“周期”越短,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學校營造與創(chuàng)設一種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時時、處處、事事都能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是學生學好歷史與成長提升的前提和關鍵。
1.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如,我校校名的題寫采用藏漢雙語,讓學生一走近校門就能感受到藏語文化氛圍。進入校門后正前方便是一塊巨大的書寫“蘭州新區(qū)舟曲中學”的紀念石碑,碑文詳細介紹了學校建設的淵源,學生能明顯感受到學校與甘南、舟曲及自己的家鄉(xiāng)有關;進入學校后,大面積的綠化與噴灌系統(tǒng)、小橋流水、綠草如茵的足球場,讓本身對草地、河流、樹木有著天然敏感與適應的甘南學生感到身心舒適;教學樓內藏語教室的設置帶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學生公寓門框展板的個性化設計更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民族特色的空間;學校食堂的飯菜兼顧了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近20位少數民族教師的身影活躍在講臺與校園上,這些無不凸顯了民族特色,拉近了學生與學校整體環(huán)境的距離,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2.文化氛圍的營造。除了校園物質環(huán)境傳遞與呈現出的文化意味外,學校還注重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及校生關系,尤其注重用“活動感染”。我校每天一次的大課間活動就是藏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鍋莊舞,全校師生圍成圓圈一起舞動鍋莊,既放松了師生的身心,又和諧融洽了不同民族學生的關系;每學期一次的校園鍋莊舞大賽、每年一次的千人鍋莊表演、藏漢雙語演講比賽、少數民族學生文藝匯演、各種興趣小組,學校組織開發(fā)的一系列校本課程及教材如《走近甘南》《少數民族團結教育讀本》《神奇的迭部》等,無不給甘南籍的學生成長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保證了學生的成長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二、教學層面“三要素”建構的“維度”
根據我校近三年對學生所做的“歷史學習興趣”的問卷調查,74.3%的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科,或輕視厭倦,或抵觸反感,缺乏主動性和求知欲,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而學習,學生大多背離了學習的本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三個要素,讓本來應該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活”起來。
1.重視利用多媒體與網絡資源。學生在學習歷史時雖感到枯燥乏味,但對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影視等視聽資源卻有著天然的喜愛。尤其是處于高中階段,在背負高考壓力的背景下,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巧妙適度地利用這些資源,無疑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利用地方史志與當地歷史資源調動學生的“胃口”。在現有的高中歷史課程中,很多內容都與地方史志、與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人教版歷史必修Ⅰ第四單元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其主要內容為南昌起義、土地革命和紅軍長征三個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的圖片與影像資料導入新課,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重要歷史遺跡等資源,如我校組織學生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八路軍駐蘭辦等,這些活動讓來自甘南的學生興趣激增,也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其實就在身邊,就是當下,更與未來有著莫大的關系,從而感悟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3.采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體驗式的自主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學生歷史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比纾谌私贪鏆v史必修Ⅰ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中,教師可讓學生想象明太祖朱元璋廢掉宰相后忙碌的一天,然后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嘗試體悟皇帝處理朝政、接見使者、教育皇子、批閱奏章等所擔負的多重角色與繁忙,從而讓學生自然生成設立內閣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以及內閣逐漸掌權的現實可能性。這種情境教學與學生體驗式的學習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歷史思維與方式。
三、歷史教師個人魅力的“維度”
在對我校近三年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跟蹤調查后,我們發(fā)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中:教師上課的個性與風格占73.1%,專業(yè)素養(yǎng)占15.4%,在所有因素中比重最大;有近65.6%的學生喜歡“老師講的精彩的課堂”,有近60%的學生因為喜歡老師才喜歡上這門學科,印證了“親其師,信其道”的古訓。盡管以上數據來自我們一所學校,卻反映了教師對學生學習及興趣的重要影響。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呼喚有個性魅力的教師,而要使歷史課堂生動與活躍起來,教師必然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歷史教師要有“三度”。即除了要有高尚的師德外,還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理論,凸顯教師的專業(yè)深度;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展現教師的專業(yè)厚度;具有開闊的教學思維,體現教師的專業(yè)廣度。歷史是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之一,涵蓋內容非常豐富,教師系統(tǒng)廣博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歷史貫穿于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無所不包,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努力充實自己的專業(yè)功底。同時,包羅萬象的歷史知識決定了教師需要有開闊的教學思維,廣闊的教學視野和靈動的教學智慧,積極吸收、借鑒、轉化并靈活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受到啟迪,情感得到升華,人性得到滋養(yǎng)。唯其如此,才能成為學生喜歡的有個性魅力的歷史教師。
2.掌握語言的藝術。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見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歷史教師的語言藝術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歷史知識的獲得及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個性魅力的歷史教師,必然要將語言運用得準確精當而又生動形象,并與現實生活,尤其是學生的經歷、生活與情感體驗結合起來,讓歷史課堂充溢著生活、人文與智慧的因子。
3.使用合理恰當的教學方法。歷史課程的學習主陣地是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知識。教學方法恰當合理,學科滲透適當,突出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宏觀處旁征博引而不失系統(tǒng),微觀處精深入微又不死鉆牛角,讓學生便于、樂于接受,從而實現有效乃至高效教學的目標。
(本文系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異地寄宿制背景下民族中學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系列研究論文)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