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萍
(浙江科技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
體育課過程評價影響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解釋模型
潘麗萍
(浙江科技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自我鍛煉意識對大學生形成有規律的鍛煉行為具有重要作用。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模式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的評價方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結構和體育課過程性評價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影響機制。通過對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自我鍛煉意識的三維結構,構建了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自我鍛煉意識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鍛煉態度、價值觀和認知控制感。體育課過程性評價能夠促進大學生積極鍛煉態度的形成,提高目的性體育價值觀,提升個體內傾控制感。未來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明確自我鍛煉意識三個結構所包含的具體維度。二是從歷時性角度探索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模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影響。三是引入其它心理學變量,探索其與過程性評價模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體育課;過程性評價;自我鍛煉意識;大學生
自我鍛煉意識是決定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高的自我鍛煉意識對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體質水平至關重要。但最近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大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水平不容樂觀[1]。探索到真正影響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因素對于實施有效的干預非常關鍵。關于這方面的議題,有研究者從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出發,論證了選課制對大學生鍛煉意識、情感體驗等方面的提升作用[2]。也有研究者[3]從社會資本的角度進行討論,認為家庭的社會資本能夠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產生影響。
雖然先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在實際應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的學校不具備選項課的條件;其次,家庭的社會資本一般不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從這些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不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方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影響。學習評價可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4]。目前大學體育教學中,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只注重大學生在體育運動技能方面所達到的水平,而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既有教師從外部對學生進行的評價,又有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相比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更能全面地、科學地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做出評價。
檢驗過程性評價方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理論方面,通過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研究,可以明確其發生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從實踐方面來講,了解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前因變量,可以為有效地實施鍛煉干預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提升學生體質水平。本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回顧,構建了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結構,并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提出了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
1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內涵分析
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終結性評價的弊端,過程性評價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到了80年代以后,人們更進一步認為學習的質量不僅反映在學習的效果上,也反映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投入學習時的動機和他所采取的策略及獲得的效果是三位一體的[4]。評價不僅應關注學習的效果,還應關注學習的情感動機和方式過程。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其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地評價。它主張內外結合的、開放的評價方式,主張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的交叉和融合,評價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和整合[4]。
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掌握的運動技能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動機等做出的評價。它具有即時性、動態性、客觀性的特點。即時性是從反饋的時間角度來講,相比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相關信息反饋給學生。動態性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講,在接收到反饋信息后,學生就會依據反饋結果進行行為調整,整個學習過程都在持續地朝向最終學習目標。客觀性是從評價的內容上來講的,在過程性評價中,體育教師不僅僅對大學生的運動技能進行評價,而且對其態度、動機情感等也都做出判斷,這種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體現出了評價方式更具有科學性。
2自我鍛煉意識的概念及結構
自我鍛煉意識是決定學生是否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指標,關于自我鍛煉意識的具體定義和內涵,目前研究還未能達到一致的結論。根據先前的研究[1, 5, 6],本研究將自我鍛煉意識定義為“個體經由運動經歷所形成的對鍛煉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對參與體育鍛煉目的的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做出的對鍛煉行為可控性的感知”。在此定義基礎上,本研究將自我鍛煉意識分為三個部分,鍛煉態度、價值觀和認知控制感。鍛煉態度是個體對體育鍛煉活動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體育價值觀是指個體評價和選擇體育鍛煉的標準,對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解釋、預測和導向的作用,它有目的性體育價值觀和手段性體育價值觀之分[7]。認知控制感指的是個體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可控感知的程度。自我鍛煉意識的結構見圖1。

圖1 自我鍛煉意識結構圖
在自我鍛煉意識的結構中,這三個變量的形成機制和作用各不相同。首先,認知和情感體驗是鍛煉態度形成的兩個關鍵因素[8],先前經歷和外界環境可以對鍛煉態度產生影響[9]。鍛煉態度對學生的體育感知有一定的影響,繼而影響學生的體育行為。其次,體育價值觀是在個體經歷的基礎上對鍛煉形成的固有看法,即鍛煉是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還是其本身就是目的。在運動領域,價值觀不僅僅包括成功的標準,如獲勝,還包括公平競爭,運動員精神,友誼,忍耐等[10]。不同的人,因為自身所處的境遇不同,對鍛煉的價值認識也不一樣。有的人將鍛煉視為社交的一種手段,有的人則認為從鍛煉中能得到快樂[7]。個體需求不一樣,價值取向也不同。最后,認知控制感指的是個體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可控感知的程度。這個變量來自于控制點理論(locus of control)。控制點理論[11]認為個人自身特質中對事物的發生信念判斷有兩種取向,一個是外部控制取向,即事物的發生取決于外部因素,自身不能掌控事物的發生。另一個是內部控制取向,這種取向認為事物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因素。對鍛煉行為持內部控制取向的個體參與運動鍛煉的傾向更大。
在自我鍛煉意識的三個變量中,價值觀是核心,它決定著個體鍛煉的性質。認知控制感是決定個體是否參與鍛煉的直接心理變量。這三個變量兩兩之間彼此影響,共同構成個體的自我鍛煉意識。
3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
3.1關于效應模型的提出
體育課過程性評價通過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方式、技能發展的過程性表現以及與技能相關的非智力因素來完成其評價過程。從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內容來看,其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是相符的,即鼓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實施功效來看,過程性評價模式能幫助教師科學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為技能學習提供有益的指導。雖然大多數體育教師與研究者對過程性評價對體育課所起的功能都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通過實施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大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尚未得到相關證據的支持。因此,基于自我鍛煉意識的三維結構和外部環境對心理變量產生影響的思想,本研究構建了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如圖2所示,在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實施下,體育教師營造的以任務為取向的動機氛圍可以使大學生的鍛煉態度更加積極,提升大學生的目的性價值觀;由于體育課的過程性評價在最后的評價上減少了結果的不確定感,大學生對鍛煉的控制感也能得到增強。在這三種維度的綜合影響下,大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得到了提升,從而更傾向于主動積極地參與運動鍛煉。
3.2鍛煉態度的改變機制解釋
鍛煉態度是個體對體育鍛煉活動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對體育活動有更積極態度的學生更有可能參與課外的體育活動,并且顯示了更高的身體活動量[12]。特征和背景因素是影響鍛煉態度的兩大因素[8,12]。特征因素指的是年齡、性別、運動技能等。背景因素包括體育課質量、課外體育活動的可接近性等,體育課過程性評價屬于背景因素的范疇。

圖2 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
動機氛圍可以分為以掌握任務為目標和以結果表現為目標兩種氛圍[14]。這兩種氛圍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成功意義和參與成就活動不同的原因,它涉及到了兩種對自我、任務和任務結果的不同思考。以掌握任務為目標重視努力和付出,它的基礎是研究者和教育者應該關注涉入的質量并將學習作為不同動機行為的結果。而以結果表現為目標的個體則會關注自身的能力,超過規范標準以及通過很少的努力達到成就目標。對以結果表現為目標的個體來說,重要的是公眾承認自己比別人做得好,學習僅僅被認為是達到成就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已[13]。
在體育課過程性評價下,評價不再以結果為中心,學習的過程開始進入評價的指標。這種評價方式營造了一種以掌握任務為目標的氛圍,如由先前的僅僅依靠學習的效果來進行評價變成了如今的效果與過程并重;由先前的規范標準來進行評估變成依據多種內容進行評價。實證研究表明,以掌握任務為目標的學習氛圍能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積極的變化,在情感上學生對鍛煉和體育課的態度更加喜歡,在行為上更能容易堅持,在認知上更能對鍛煉做出承諾。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方式通過塑造以掌握任務為主的目標氛圍促進了大學生的積極鍛煉態度的形成。
3.3體育價值觀的提升分析
體育價值觀是指個體評價和選擇體育鍛煉的標準,對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解釋、預測和導向的作用,它有目的性體育價值觀和手段性體育價值觀之分[7]。體育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在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的[14]。教師在體育課上塑造的動機氛圍能對學生的鍛煉認知與行為產生影響[15]。如果體育教師塑造的動機是一種以任務為取向的,學生便會在體育課的學習中更加重視運動的過程,將體育運動經歷視為學習的重要目的,重視學習勝過重視最終的結果。如果體育教師塑造的動機是一種以自我為取向的,即一切以運動結果好壞為評價標準,運動成績好則優秀,運動成績差則不優秀,那么這將會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產生阻礙作用。學生的學習最終都會為了獲得好的成績而不擇手段,造成不良的后果。
在傳統的體育課評價方式下,學生以取得高分為目標,教師僅僅以學生最終掌握的運動技能情況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在這種評價方式下,體育教師塑造的就是一種以自我為取向的動機氛圍,體育學習的過程變得不再重要,分數取代了一切[16]。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學習僅僅是作為獲得分數的手段而已,學生異化為分數的奴隸,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始喪失,一旦體育課結束,學生便沒有了鍛煉的動力,手段性鍛煉價值觀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占主導地位。與此相反的是,過程性評價改變了這種趨勢。在過程性評價下,學生自身也開始成為了評價的主體,運動技能的最終學習效果不再是學生唯一追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動機、態度等也開始作為新的評價標準。學生不再將體育學習作為一種獲得高分的手段,而是將體育學習本身作為了目的[16]。體育課的過程性評價促進了學生目的性體育價值觀的提升。
3.4體育鍛煉認知控制感的增強
認知控制感指的是個體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所體驗到的可控性的感知程度。實證研究表明,控制感與疾病的適應、壓力的醫療干預相關[17]。缺乏控制感與動物和人升高的生理壓力反應、不良的疼痛忍受以及差的精神健康相關[17]。根據羅特[11]的觀點,個體的控制感或者是內傾的,或者是外傾的。內傾控制感的個體相信他們能夠控制他們的生活,外傾的個體則認為他們的抉擇和生活由他們所不能影響的外部環境因素決定。“內傾的個體感知到高的控制感,而外傾的個體感知到命運或強大的外部因素對事件施加著巨大的影響[17]” 。與外控者相比,內控者更相信努力與成就有關,與此同時也更傾向于有規律的鍛煉[17]。
體育課實施過程性評價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內傾控制感。這主要通過降低結果的不確定感實現。在終結性評價下,學生體育課的最終成績取決于其它同學,其考試結果要等到考試結束與其他學生做比較后才能確定[18]。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再關心自己的努力過程,而是專注于與他人的比較。從控制點的視角來看,學生學習的成績不再取決于自身的努力,而完全變成了由自己無法控制的他人所決定,這就是典型外傾控制感個體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過程性評價下,體育課的成績不再取決于與其它同學的比較。學生主要關心的是自己是否學到了知識,掌握了運動技能,形成了要求形成的能力[18]。學生最終成績的好壞,與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而努力又是個體所能掌控的因素,因此,體育課的過程性評價最終能夠提高學生的內傾控制感。
4結語
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高校傳統評價模式的不足,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分析了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內涵,確立了自我鍛煉意識的三維結構,構建了過程性評價模式的自我鍛煉意識效應模型。體育課過程性評價具有即時性、動態性、客觀性的特點;自我鍛煉意識由鍛煉態度、體育價值觀和認知控制感三部分組成;體育課過程性評價的實施促進了以任務掌握為主的目標氛圍,從而改變了大學生的鍛煉態度和體育價值觀;在過程性評價下,不確定感的降低提升了大學生的鍛煉認知控制感。雖然通過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模式的實施能夠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提升做了起到作用,但還是應該認識到自我鍛煉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應該從多方面進行考慮,設計合理的干預方案。
今后的研究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首先,明確自我鍛煉意識的三個組成結構所包含的具體維度,以操作化定義為基礎量化相關指標。其次,在對相關操作化定義量化的基礎上,設計縱向實驗設計,從歷時性角度探索體育課過程性評價模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具體影響。最后,引入其它心理學變量,探索其與過程性評價模式對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交互作用,以期理解大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復雜社會心理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志強.西北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與運動興趣的調查研究[J].唐都學刊,2002,18(4):117-119.
[2]楊英.體育課程學分制對學生鍛煉行為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8(9):108-110.
[3]董宏偉.家庭社會資本對青少年體育鍛煉意識與行為的影響及反思[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2):33-37.
[4]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02-106.
[5]劉杏芝,陳瓊霞.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特征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20(3):47-49.
[6]朱海艷.山西高校研究生體育鍛煉意識的調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0(6):62-64.
[7]許昌,張涵勁.大學生體育鍛煉價值觀的結構與測量[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1):117-120.
[8]Subramaniam, P.R,S.Silverman . Middle school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5):602-611.
[9]陳作松,周愛光.環境、自我效能感與中學生鍛煉態度的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4):31-35.
[10]Lee, M.J, J. Whitehead, N. Balchin.The measurement of values in youth sport: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Sport Values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0,22(4):307-326.
[11]Rotter,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1966,80(1):1-28.
[12]Siegel, D.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2007,78(9):9-9.
[13]Ames, C.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3):261-271.
[14]王桂華,肖煥禹.影響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形成因素的分析[J].體育科研,2004,25(2):62-64.
[15]Ntoumanis, N. and S.J. Biddle.A review of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9,17(8):643-665.
[16]張陵,馬珊,俞竹麗.體育課應實現由終結評價向過程評價的轉移[J].體育學刊,2000(6):87-89.
[17]Steptoe,A,J.Wardle.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behaviour revisited: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young adults from 18 countrie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92(4):659-672.
Model Construction for Process Evaluation on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
PAN Li-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a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valu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and also constructs the effect model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of self-exercise awareness. Self-exercise awareness consists three parts and they are exercise attitude, values and cognitive controls. The process evaluation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exercis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values of exercise and elevate the introverted feeling of control for an individual. Future research will include three aspects and the first is to specify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that three structures of self-exercise awareness contains. The second is,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that process evaluation has on the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The third is to introduce other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nd explore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xercise awarenes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self-exercise consciousness; college student
中圖分類號:G804.8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