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住房保障問題解析
羅銳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剛剛步入社會,收入水平較低,但并沒有被納入城市低收入群體,不能享受現行住房保障政策,因而其住房問題令人堪憂。因此,應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將大學畢業生納入到住房保障對象范圍;加強宏觀調控力度,穩定房價從而降低房租;鼓勵大學畢業生到二、三線城市創業,降低其住房成本。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了19萬,這個數字未包括職業教育人數。為了全面分析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實際住房情況,本文對大學畢業生細分為不同層次,即博士、碩士、普通本科、普通專科以及職業教育,①通過對這些不同層次的大學畢業生自身住房情況的特點進行分析,梳理出我國大學畢業生在住房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期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與途徑。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一個特殊群體。“安居樂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剛剛離開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而言,不能不說是新的人生旅途開始就必須面對的兩大難題。其中,“安居”是當務之急,居不安何以樂業?目前,大學畢業生的住房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居住條件參差不齊
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一般選擇一線城市(經濟發達的大型城市)為主。以北京為例,平均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為30萬人,約占全國畢業生人數的5%。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受到能力和工作經驗的限制,其收入水平往往偏低,導致他們的住房需求對象往往是住房面積小、通勤時間長(交通不便利)的地段、居住環境不佳的出租屋,很多都是類似城中村的地方。[1]“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這種獨特的地位和現象,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人口雜亂;(2)城市規劃滯后;(3)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正是這樣環境令人堪憂的城中村,解決了城市近三分之一外來人口包括大量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的住房問題。[2]
相反,二三線中小城市的住房問題沒有一線城市嚴重,其住房壓力也低。雖然中小城市的住房壓力小,但相比大城市,其經濟發展實力、公共服務水平要遜色。其高校數量相對大城市而言比較少,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也相對較少。因此,我國各類城市的大學生住房狀況是不同的。一線城市住房壓力大,二三線城市的住房壓力相對較小。
(二)身份處于“夾心層”
剛畢業的大學生并沒有被納入城市低收入群體,他們不符合條件去申請城市的廉租住房和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同時由于積蓄有限以及收入水平的限制,導致其無法購買商品住房,他們的身份成為住房保障對象的夾心層。據調查,大學畢業生月支出大約在1335~1700元,其中房租支出500元(這還是合租的價格),占總支出的三分之一。[3]
(三)大學畢業生住房需求旺盛
根據有關資料,我國從2004年到2012年,我國不同層次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如表1。

表1:歷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單位: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從2004年到2012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博士畢業生人數從2004年的23446人增加到2012年的51713人,總增幅達到120%,平均年增幅14%;碩士畢業生人數從2004年的127331人增加到2012年的434742人,總增幅達到241%,平均年增幅26.7%;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從2004年的1196290人到2012年的3038473人,總增幅154%,平均年增幅17.1%;普通專科畢業生從2004年的1194862人到2012年的3208865人,總增幅168%,平均年增幅18.6%;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從2004年的3056949人到2012年的6748946人,總增幅120%,平均年增幅13.3%。
大學畢業生的住房需求情況應根據其收入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表2是2013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的基本情況。

表2:2013屆大學畢業生在不同雇主類型的月收入 ②(單位:元)
首先,最應該受到保障的是普通專科和職業教育畢業生,即高職高專畢業生。他們長期奔波于勞動力市場,沒有穩定的工作從而導致個人的低收入,這部分群體的專業技能和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故難以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根據表2可以計算出2013年高職高專畢業生的算術平均工資大約是2575 元/月,而2012年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2375/月,③工資的年增長率大約只有8%。可想而知,月薪2000多元的收入在年增長率為8%的情況下,每年月工資增加的額度只有二百元,市場房租以年增長率5.3%增加,④僅住房支出,就要耗費個人工資增長部分的66%。因此,在制定大學生住房保障政策時,應首先考慮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畢業生的住房問題。這部分群體自2011年起超過800萬人,且每年以約15%的增長速度提高。由于他們的學歷偏低以及自身條件的限制,在短期內無法大幅提高其支付能力,他們需要國家提供長期穩定的住房保障。
其次,本科畢業生是大學生住房保障對象的第二大群體,每年大約有300萬人,年增長率17%。他們的月平均工資為3100元,收入水平略高于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畢業生,他們工作的穩定性以及收入增長率也優于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畢業生。因此,這部分群體的住房保障問題是中長期的。
最后,還應適當關注研究生畢業生的住房問題。這部分人群包括博士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一年5萬人,碩士研究生每年畢業38萬人,這部分人的總量較少,只占千萬大學畢業生的5%左右,所以住房保障壓力相對較小。這部分人的特點是,剛剛參加工作,沒有什么積蓄,平均月收入4500元,他們的收入比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畢業生的月收入高近80%,且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以及自我能力的提高,他們在收入方面將有可觀的增長。因此,對于這部分群體的住房保障是短期的、過渡性的。
大學畢業生的住房保障問題是嚴峻的,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房地產市場過熱導致商品房價格高位運行
根據相關資料,我國城鎮商品房平均價格從十年前的2381元/平方米上漲到5791元/平方米,⑤漲幅143%,年漲幅10.3%。大城市漲幅更大,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商品房2003年的均價4456/平方米,2012年達到20700/平方米,漲幅365%;大城市的漲幅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漲幅,而全國的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熱衷于在大城市就業。過高的房價必然導致房租一路攀升,這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要自行解決其住房問題壓力更大。
房價快速上漲的首要原因是住房市場化。199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改變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命運,房地產市場由原來的國家管制轉變為市場調節。房地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甚至在某些地方其財政收入一半來源于房地產行業。在這種狀況下,我國商品房價格也是一路走高,導致房屋租賃價格的上漲。這就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剛剛離開校園邁入社會所面臨的現實環境。在我國住房保障未能覆蓋這部分群體的條件下,他們只能租住價格較低、各方面條件都較差的城中村住房。
(二)國家宏觀調控存在困難
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房地產市場處于低迷的狀態,國家解決居民住房問題出現困難,于是鼓勵社會各界來參與房地產開發(例如國家鼓勵個人出資建設住房)。1998年住房市場化后,我國房地產產業得到空前發展,它為地方政府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對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權比例6∶4、事權比例4∶6)的困難。地方政府熱衷于大力開發房地產產業,這樣能夠帶來巨大的財政收入,“土地財政”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普遍選擇。當然,代價就是商品房價格年年攀升,大大超過了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中央政府在意識到商品房價格過度上漲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已經把穩定房價作為一項保民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中央政府多次出臺政策措施,要求穩定房價,保證人民的正常住房需求。然而成效甚微。分析原因,筆者認為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方面。一方面,從中央政府來說,房地產市場在各方的推動性高速發展猶如高速行駛的列車,突然讓它剎車停下是不現實的,也是很危險的。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金融業大量的信貸資金涌入相關行業,此時如果一味使用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商品房價格,勢必造成許多行業資金鏈斷裂,形成金融風險,造成社會動蕩。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央政府屢次頒布政策穩定房價卻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對地方政府而言,首先是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財政收入的來源,突然要切斷,在沒有找到其他收入來源的前提下一時難以接受。畢竟地方政府承擔著大量的事權,需要財政收入作為后盾;其次是房地產市場化在我國不過短短十幾年時間,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來處理如何穩定房價這類問題,一切都處在摸索之中,這就有個時間問題。
(三)大學生自身的定位問題
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學生在人們心中屬于社會精英階層。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是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是時代的弄潮兒,大學生畢業以后國家安排工作,住房問題自然也能得到解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已經由精英變成平民。由于大學生數量陡增,國家已經不可能再為大學生畢業以后分配工作,大學生畢業后須自謀職業,因此大學畢業生的住房問題也就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在畢業后擇業時,往往青睞于經濟發達的地區,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而這些城市的人口已經飽和甚至過剩,正是這些剛性需求推動了房價(包括租金)上漲,從而造成他們住房困難。
(一)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我國現有的住房保障體制沒有將大學畢業生納入到住房保障對象范圍,因此,國家應盡快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根據不同層次的大學畢業生分別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可將大學畢業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每年大約有800萬人,這一部分群體適用于采取租房的保障方式,政府可以為他們修建大學生公寓,同時將他們納入廉租房的保障對象。此外,一些大型企業為職工修建職工宿舍,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減免以及其他政策優惠來鼓勵企業為職工解決住房問題。第二是本科畢業生,這部分人群納入經濟適用房的保障范圍。有的地方政府開始建設兩限房(限房價,限戶型),這也是解決本科畢業生住房的另一途徑。考慮到高職高專和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剛就業時的收入水平較低,建議政府設立大學畢業生住房補貼基金,補貼標準根據當年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確定,畢業時一次性發放。第三是碩士和博士群體,考慮到這部分群體人數較少,且工作以后
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可通過購房優惠利率等方式鼓勵其購買商品房。當然,在實際操作層面,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二)加強宏觀調控力度,穩定房價
針對房價快速上漲的問題,政府應積極進行宏觀調控,盡量穩定房價。鑒于我國房地產行業已經市場化,政府在制定措施時,還是應該堅持市場為主、調控為輔。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減少地方財政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這才是解決穩定房價的根本,同時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鼓勵大學畢業生到二、三線城市創業
大學生個人應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在畢業后選擇就業地時,盡量避免到房價高、住房壓力大的一線城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許多二、三線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將得到快速發展,大學生可以優先考慮這些城市作為就業地,這樣一方面能解決住房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加速這些城市的發展。
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根據自身條件,理性選擇住房。在剛畢業初,應該以滿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為住房標準,隨著能力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然后再逐步改善住房條件。總之,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勿好高騖遠,加重自身以及家人的經濟負擔。
注釋:
①我國每年的職業教育人數龐大,自2009年起每年畢業人數達到600萬,上文提及大學畢業生人數中的699萬并未包括職業教育人數。
②http://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838。
③http://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513,根據騰訊—麥可思2012屆大學畢業生流向月度跟蹤調查(2011年9 月23日—2012年4月10日)中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十個不同的行業的月收入得出的平均工資。
④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⑤http://news.sh.soufun.com/2013-02-26/9592478.htm。
參考文獻:
[1]李艷華.畢業大學生住房保障問題的困境及出路[J],四川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25(3):19-21.
[2]劉琳.“城中村”住房發揮了廉租房的作用[J].中國投資,2009,(3).
[3]石婷婷.大學生就業后的住房貧困現象探析——基于浙江普通高職畢業生的調查[J].浙江社會科學,201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