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
摘 要:當今的時代發展是以新科技為內核驅動形成的發展,科技創新儼然已成為一種共識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全球各行各業蔓延并深入。高職教育正是這一時代訴求的產物,基于我國社會現狀和高職教育本身的特性,對培養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實困境、作用及對策的系統研究,無論從社會發展視域還是從教育領域來說都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創新精神;社會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13-02
一、時代訴求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科學技術的高歌猛進,使新科技新工藝以跨越式的速度研發出來并運用到經濟社會中來,不但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各種各樣需求,而且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使人們對發展動力形成一種新的認識——科技創新。隨著科技創新在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科技文化領域內積極效應的縱深拓展,人們對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的確認和認可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共識。在國際領域內,各國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利用寬松的國際環境求發展、謀發展、促發展來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而各國的競爭是以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于是,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就成了各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時代的發展需求創新,就需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培養創新精神并在此引導下服務并改造社會,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科技創新反映了時代發展的需求,而學校是科技發展的搖籃。《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毋庸置疑,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更是高等教育所要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標。特別針對占有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當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專業性、技術性特點,具體來說就是為生產、生活領域培養輸送高素質、專業化的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時代需求、科技的發展對高職院校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廣大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認清形勢,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轉變教育培養模式和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拓展學生的專業素養,在實踐中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要站在新的高度關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實意義
創新精神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認知學習,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常規,以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思維堅持不懈地追求問題,并自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實踐能力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并服務于社會實踐,并隨新情況新問題的發展能夠綜合各種因素拓展專業知識并予專業知識賦予新的血液,以便于使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夠緊密地相結合,相融合,相互促進。從高職院校本身的專業性、技能性本質特點來說,培養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無論從學生本身角度來說,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說都具有現實意義,可以從以下方面解讀:
1、從高職學生角度來說,培養創新精神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潛力和積極性,無論在專業理論領域還是在社會實踐領域更好地創新、創造出利于社會、服務人的新發明新工藝;培養實踐能力可以使學生擺脫專業理論的空洞性、乏味性、僵死性缺陷,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對專業知識有深層次的解讀和體會,最終使專業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生動了、活化了,更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2、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說,培養創新精神可以使高職學生在經濟社會的生產、生活領域有所創新,有所成就,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提升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高職學生走出校園能夠馬上轉變角色,融入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行業中去。靈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解決問題實現其人生的價值,并在經濟社會的實踐中提升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寬度,最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三、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高職院校面臨的現實教育困境及對策
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受我國現實社會的綜合因素影響,在培養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高職院校還面臨諸多的挑戰,這就需要廣大的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審時度勢、集思廣益、披荊斬棘在現實的教育困境中找到突破口,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鑄就根基、添磚蓋瓦。綜合考慮,可以從以下方面闡述:
1、高職院校在學科的設計、內容、教學模式上存在偏差。在學科設計方面過多注重理論知識學科的開列,而弱化了該學科在實踐領域內的發展、運用表現以及新的境況跟蹤研究;內容側重于知識的教條化定義和界定,缺少多學科領域內容的交叉研究與比較;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主,缺失了學生的參與度。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學科上更多注重在實踐領域內的應用以及發展探索,在內容上要多體現多學科的交融互通,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探究性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讓學生主動學習,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只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起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
2、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缺少學科知識社會實踐的平臺,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還陷入傳統的單一化、僵死的傳授知識為主模式,僅僅認為學校就是以課本為限定范圍來擴展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結構,以此達到培養人才的目標,而忽視了社會實踐也是培養人才的知識來源,并以社會實踐來檢驗發展學科專業知識向縱深發展。最終導致了學生死學習,死讀書,面臨社會實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手忙腳亂,無從解起,走出校園就意味著失業的尷尬境地。這就需要我們的高職院校與社會上的團體、企業、單位等聯合辦學,利用社會的實踐資源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并利用好社會實踐的契機為社會團體、企業、單位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更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需求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革新教學模式,使教學走下講堂,走出教室,在實踐活動中開展教學活動去重新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提升專業素養。
總之,通過教學改革的眾多實踐表明,高職院校教育決策者和工作者應緊緊圍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教育工作的重心,把創新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精髓。我們的教學改革還必須從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與環境這(下轉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