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闖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討論式”教學備受關注,已經成為最為“時尚”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的好處頗多,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學生,它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學習能力,還能促進思維的形成,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課改的途徑。
關鍵詞:討論教學;問題探究;自主學習;創新
傳統的歷史教學呈現出“教室中心、書本中心、課文中心、知識中心、班級中心、教學中心”,這種封閉式的教學大大地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中,課堂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即使有,也比較單一,課堂僅僅是就某一課、某一問題進行討論,然后得出一個標準答案。師生之間往往是一問一答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出老師所希望的答案。這種教學還是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是權威,學生是聽客、筆記員的關系上。針對這種弊端,我們提出了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是指學科教學系統對學校、社會系統與學生個體智能系統的開放。討論式教學模式就是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充分自由的權利,成為學習和創造的真正主人,老師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并讓歷史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學生的視野就會更加開闊,思路更寬廣,對問題的認識更深刻,從而達到體驗和感悟。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圈圈點點的枯燥、
古板的教學方式,教師就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智慧,讓學生“動”起來、“飛”起來,煥發歷史課堂的生機活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
一、放開學生手腳,給學生自由飛翔的空間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羅古今中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等,新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的課程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文化遺址、博物館等,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的教學活動非常重要。”所以討論式教學模式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聽講加讀的學習方式,教學環境要從課堂的狹窄范圍擴展到社會的廣闊空間,知識不再局限于教材,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讓學生走出書本和教室,發動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資料,獲取歷史知識,從根本上改變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傳授或灌輸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例如,教學八年級(下)第15課《新中國的外交》中“中美建交”環節時,為了把枯燥的課堂搞活,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我采用“你問我答”的討論形式,讓學生自由對話,在這種討論學習的方式下,學生的發言機會、交流機會增多,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須做,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學生學得輕松靈活,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又如,教師在講述一戰和二戰歷史時,可圍繞一個專題與中心,布置學生上網查詢有關一戰與二戰的史料、影視、文學作品,搜集各種資料及參觀革命老區等,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腦動起來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師要因學制宜,誘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爭辯,給學生留有足夠思考的空間、個性發揮的余地,保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歷史教師應該深刻把握新課標,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的疑難點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多想、敢想、樂意想,讓他們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讓他們“飛得更高”,學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級(上)歷史第6課《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這一課時,通過商鞅變法出示這樣的思考探究活動:
“①想一想:通過戰國時代大變革的學習,特別是秦國商鞅變法這段歷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獲和認識,大膽想一想,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啟示;②學以致用:請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和自己的認識,想一想如何學習商鞅變法體現的思想精髓,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行古今聯系。”通過這些問題設置,為學生創造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思考環境,拓展了思維空間,啟迪了學生心智,充分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開發了創新潛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體驗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以在“潤物細無聲”中滲透。
社會在前進、在發展,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歷史課堂教學同樣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在吸取傳統教學的精華的同時勇于探求營造自由空間,放飛學生心靈,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發展思維,把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張揚良好個性的場所、激發積極思維的場所、綻放靈感的天堂,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學得有滋味、有聲色,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飛”起來,使課堂“活”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