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
摘 要:參與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對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以《河流》一課教學為例,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利用參與式教學法建立高效課堂進行探索。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初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
參與式教學法最初只是一套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國的社會學理論,在最近一二十年時間才發展成為一套新型教學法,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參與到過程中來。參與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過程環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掌控課堂的節奏。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因此,參與式教學法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將會更多地被
運用。
一、參與式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初中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的一門必修課程。建立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學中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課堂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突出課堂的合作性、民主性、開放性,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筆者把參與式教學法運用到《河流》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展示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作用。
《河流》課程共三部分內容:我國河流概況、長江的開發與治理、黃河的治理與開發。進行本課程教學要準備的器材和資料包括:中國主要河流分布圖(學生人手一份)、長江干流剖面圖、流水測速器、自制荊江河段河道模型、地表涵養水源模擬平面、長江流域圖、黃河流域圖。
完成本課程教學需要2課時,我國的河流概況、長江的開發與治理1課時,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課時。要建立高效課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第一部分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我國的主要河流分布圖讓學生開始參與課堂教學,通過河流分布圖結合我國的降水、干濕區域的分布導入內流河、外流河、河流狀況、內流區、外流區概念及范圍的劃分,并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出全部區域和分界線,湖泊及我國的湖區分布狀況,以及各區域的分界線。水文特征介紹結合中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通過對松花江、花園口、長江、西江四條河流的水文特征進行比較學習,總結我國南北地區河流分布、
水文特征的差異與氣候的關系。在第一部分內容教學中,要圖文結合,適時利用教學器材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建立高效課堂的目標。
《河流》課程第1課時教學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就本課堂教學情況展開討論,并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總結,這樣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中,能較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老師主導課堂教學進程下,把課堂進展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就能較好地達到建立高效課堂的目標,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參與式教學的意義
實踐表明,參與式教學法對教育教學的發展大有裨益,對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均衡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有重要意義。參與式教學法走進課堂能較好地實現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參與式教學法能夠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參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幾年來的教學總結發現,在課堂中比較活躍的學生、參與互動較好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參與了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由于這些學生的課堂自主參與程度高,因此他們的成績較其他學生要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是參與式教學的根本宗旨。參與式教學法引進課堂對轉變現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有重要作用,能夠實現“一個中心”和“兩個方向”的轉變。所謂“一個中心”,即把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兩個方向”即使學生從被動參與學習向自主參與學習和知識的單獨(單向)傳遞向多途徑合作學習、相互學習轉變,從重知識向重發展方向轉變。基于參與式教學法在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發展中,參與式教學法將會更多地被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胡迪.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新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5):95.
[2]劉振腫.關于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幾個問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67.
[3]羅赟瑩.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效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09):564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