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莊蘭春作者單位:.60 遼寧 大連,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院醫務科
?
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分析
劉陽1莊蘭春2
作者單位:1.116012 遼寧 大連,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2.遼寧省大連市兒童醫院醫務科
【摘要】目的 探討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診療體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大連市兒童醫院收治的63例重癥手足口病和6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分析重癥手足口患兒臨床資料特點,篩查疾病危險因素,總結臨床診療經驗。結果 年齡<3歲、高熱>39℃、發熱時間>3 d、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及血糖水平升高、伴發神經系統異常是重癥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及時應用呼吸機、降低顱內壓、抗炎及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可提高重癥手足口患兒的治愈率。結論 年齡<3歲且伴發神經系統異常的持續高熱手足口病患兒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早期發現并采取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手足口病;重癥;兒童;臨床特點;診斷;治療;體會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兒童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為主,致病菌包括多種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16 (CVA16)和腸道病毒71(EV71)多見[1]。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四肢末端皮疹及口腔黏膜皰疹。HFMD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患兒為輕癥,多在1周內痊愈;重癥患兒可出現腦炎、心肌炎、呼吸道感染及神經系統改變;危重者病情進展迅速,易發生死亡[2]。
HFMD傳播途徑復雜[3],隱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較大。因嬰幼兒普遍缺乏免疫力,在群體中普遍易感,我國多地區出現過HFMD的大規模暴發流行。由于該病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重癥患兒的治療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治愈率尚不理想。筆者通過回顧性分析重癥HFMD患兒臨床資料及輔助檢測指標,擬揭示其臨床特點,總結合理的治療措施?,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重癥手足口病住院患兒63例(重癥組),并隨機選擇同期就診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60例(普通組)。男65例、女58例;年齡0.5~9歲,平均(2.8±1.5)歲。診斷標準參照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指南(2010版)[4],出現下列臨床表現之一可確診為重癥手足口病:①持續高熱;②神經系統癥狀,如腦膜刺激征陽性、意識障礙或肌張力改變等;③呼吸系統改變,如呼吸困難;④實驗室檢查血糖>9 mmol/L、外周血白細胞(WBC)增高、腦脊液異常;⑤循環系統改變,如心率加快、血壓異?;蚰┥已h不良等;⑥腦脊髓磁共振(MRI)、胸部X線等影像學檢查異常。
1.2 治療方法
1.2.1 普通組 患兒確診后及時隔離,給予營養支持,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內環境穩定。給予利巴韋林10~15 mg/kg、維生素及補液等綜合治療;合并肺部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抗感染;體溫>38.5℃者,給予布洛芬退熱,外用爐甘石洗劑。
1.2.2 重癥組 ①一般治療: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總量2 g/kg,分2 d給藥;甲基潑尼龍沖擊治療,5~10 mg/(kg?d),連用3 d,短時間撤停。②擴容: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晶體采用生理鹽水,首劑20 mL/kg,20 min內給藥;晶體擴容效果不佳者給予5%白蛋白,以10~20 mL/kg快速靜脈注射。③活血管:外周循環不良者給予東莨菪堿0.03 mg/kg;心功能不良者給予米力農0.5 μg/(kg?min)。④顱內高壓者給予甘露醇1 g/kg,3~6 h/次,必要時聯用白蛋白和呋塞米。⑤密切監視患兒呼吸功能,必要時采用機械通氣。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兒年齡、性別、發熱情況、皮疹及潰瘍、外周血WBC、血糖、神經系統異常等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普通組<3歲患兒27例(45%),體溫>39℃、病程>3 d患兒7例(11.7%);重癥組<3歲患兒53例(84.1%),體溫>39℃、病程>3 d患兒27例(42.9%);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20.69和14.95,P均<0.01)。
2.2 臨床指標 普通組外周血WBC明顯升高(>12×109/L)16例,重癥組3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9,P<0.01)。普通組血糖顯著升高(>9 mmol/L)1例,重癥組1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03,P<0.01)。普通組出現神經系統異常13例,重癥組4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55,P<0.01)。
手足口病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腸道??刹《?1型(EV71)。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多伴發神經系統等嚴重并發癥,患兒預后不佳,約20%伴發Ⅱ級腦干腦炎患兒會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伴發Ⅲ級腦干腦炎患兒心肺功能迅速衰竭,致死率高達80%[5]。研究表明,HFMD出現神經系統改變時,病情兇險,預后不佳。
重癥手足口病起病急,患兒較普通型年齡更小,多數<3歲,免疫力相對較低,且多伴發神經系統異常,預后較差,病死率高。對于高熱>3 d且伴發神經系統癥狀的患兒,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好急救措施,控制體溫及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應立即行機械通氣輔助呼吸。本研究中有6例患兒行呼吸機輔助呼吸,預后良好。患兒出現神經系統及外周循環癥狀時應積極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高熱時間、血糖、WBC及神經系統受累等5項指標可用于預測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預后,尤其是神經系統受累,常提示病情的嚴重性及預后不佳,這一結論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6];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高熱與神經系統受累程度相關,這與嬰幼兒中樞系統體溫調節機制不健全有關[7-8];皮疹及口腔潰瘍數量的多少與病情無明顯關系,皮疹少、癥狀不典型的患兒病情更重,且皮疹的消失與病情的好轉無明顯關系。
綜上所述,應重視重癥HFMD患兒,早期發現并進行積極干預,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孫軍玲,張靜.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9):973-976.
[2] 顧紅巖,劉志達,張玲,等.2013年北京地區手足口病住院患兒的病原分布及臨床特點[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6):459-463.
[3] 劉志芳,桂娟娟,華啟航,等.人腸道病毒71型與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學及其分子進化[J].遺傳,2015,37(5):426-43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EB/OL].[2010-04-20].http://www.jnws.com.cn/ manage/news/editor/UploadFile/201042716545138.doc
[5] 王經偉,高帥,高峰,等.臨沂地區1 42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3,27(6):417-419.
[6] 黎念.手足口病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1,40(1):93-95.
[7] 孔衛乾,王金華,黃潔興,等.丙種球蛋白治療嬰幼兒重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3):414-416.
[8] 孫杰,張小坤.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手足口病221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1):101-103.
臨床經驗薈萃
收稿日期:(2015-10-28)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2-0067-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2.034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