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威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
淺析自偵案件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法律監督問題
段天威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000
摘要:新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的規定做了諸多的修改,并規定檢察機關對“無固定住所”、“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兩類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下稱指定監居)。《刑事訴訟法》第7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監居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進行監督。檢察機關在指定監視居這一“準羈押”強制措施中既是決策者又是監督者,如何做到規范化的自我監督還需要進行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自偵案件;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法律監督
一、自偵案件指定監居存在的問題
(1)違法使用。有的檢察機關將指定監居當做偵查手段,在缺乏符合逮捕、有礙偵查等必要條件,突破刑訴法規定罪名的范圍的情況下違法違規使用。(2)擴大使用。一些地方檢察機關違反少用、慎用的原則,故意曲解、片面理解法律條文字面意思,對“無固定住所”、“重大賄賂犯罪”等適用條件擴大,導致指定監居措施被濫用。(3)執行過程存在風險漏洞。在執行指定監居時,由于指定場所、執行人員不規范,造成犯罪嫌疑人自殺、自殘、逃跑以及案件泄密等嚴重后果。(4)缺乏有效監督。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監督方式,缺乏監督機制,偵查部門以保密為由不愿接受監督,未及時將案件資料報送監督部門,監督部門不了解案情,也就無法有效監督。
二、暢通渠道及時介入,監督與審批同步進行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規定,對涉嫌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指定監居的,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審查案卷材料,由上級院偵查監督部門對指定監居的決定進行監督,監所檢察部門依法對指定監居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因此偵監部門和監所部門應承擔起監督職責,探索監督方法,保證指定監居合法使用。
檢察機關上級院偵查部門審批下級院報送的指定監居措施呈報材料時,上級院偵查監督部門、監所檢察部門應當及時介入,發揮監督職能。下級院在提交呈批報告時,應同時向上級院偵監部門提交立案手續、相關證據,向上級院監所部門提交指定監居的執行計劃、安全防范預案等相關材料,并將電子材料通過檢察機關案件管理統一系統軟件跨院分享到上級院偵監部門和監所部門。由偵查監督部門負責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無固定住所”、“涉嫌重大賄賂案件”、“有礙偵查”等適用條件,由監所檢察部門負責審查監視居住場所是否符合“便于監視管理”、“符合辦案安全要求,防止辦案安全事故”、“具備正常的休息和生活條件”等方面執行條件。偵監部門和監所部門應及時審查上報材料,并將發現的問題和處理意見反饋給偵查部門,同時向主管檢察長報送,使審批與監督同步進行,切實增強監督的實效。
三、偵監部門對決定的監督重點
上級院偵查監督部門應當與偵查部門同時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指定監居條件,相當于對作出適用決定雙重把關,保證適用決定的正確性、合法性。審查時著重把握好“符合逮捕條件”、無固定住所”、“重大”、“賄賂犯罪”、“有礙偵查”等要件。
“符合逮捕”是指定監居最基本、最核心的條件,即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的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對逮捕條件的把握是偵查監督部門最擅長的領域,在這里不過多贅述。“賄賂犯罪”即涉及《刑法》分則第八章第385條至393條的七個罪名:受賄罪、單位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和單位行賄罪,其他自偵案件如貪污犯罪、瀆職犯罪不得使用指定監居措施。
“有礙偵查”是對重大賄賂案件犯罪嫌疑人適用指定監居的必要條件,《規則》110條對其解釋: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自殺或者逃跑的;可能導致同案犯逃避偵查的;在住處執行監視居住可能導致犯罪嫌疑人面臨人身危險的;犯罪嫌疑人的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的人員與犯罪有牽連的;可能對舉報人、控告人、證人及其他人員等實施打擊報復的。若不存在上述六種情形,犯罪嫌疑人配合工作,在住所可以保證訴訟順利進行,則沒必要采取指定監居。
關于“無固定住所”和“重大”。這兩個條件由于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不明確,在實踐中容易被偵查機關擴大范圍。首先是“無固定住處”,以“無固定住所”為由采用指定監居的比例較高,2013年度全國檢察機關以無固定住所為由采取的指定監居占總數的50%。①《刑事訴訟法》規定適合監視居住但無固定住處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然而在什么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被視為“無固定住處”沒有詳細說明,《規則》給出的解釋是犯罪嫌疑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的市、縣內工作生活的合法居所。這樣的解釋過于籠統容易被曲解,比如直轄市區縣院管轄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鄰近的地區居住也會被認定為無固定居所,再比如長期租、借住房屋的犯罪嫌疑人也因為對房屋沒有所有權而認定為無固定住所。偵監部門對有無固定住所的認定,應當綜合考量辦案單位與嫌疑人實際住處的空間距離、交通狀況和對犯罪嫌疑人的控制能力等實際情況。“重大”的問題經常被偵查機關擴大化,《規則》中解釋“重大”的標準是涉嫌賄賂犯罪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犯罪情節惡劣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社會影響和國家利益是無法精確計量的,而關于數額的標準看似明確,但在實踐中很多地方對把五十萬元的數額標準擴大為舉報數額、供述數額、共同犯罪數額。偵監部門在審查時,應當綜合考量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單位、職位級別和對國家造成的損失是否符合“重大”的條件。
四、監所部門對執行的監督重點
指定監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準羈押措施”,執行過程中非常容易觸碰侵犯人權的警戒線,上文提到上級院監所部門應對下級院偵查部門提出的執行方案進行初步審核,執行過程中本院監所部門要通過實地檢查、觀看監控錄像、詢問被監管人的方式對指定監居的執行場所、執行人員以及配套措施進行監督。監所部門對執行場所的監督主要是對執行地點的選擇和執行場所的安全性進行監督,對執行人員的監督是對執行人員的主體身份和執法行為進行監督。
(一)對執行場所的選擇和配套設施的監督
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條件差異較大,各地檢察機關對執行場所選擇形式多樣,部分省市檢察機關為了執行指定監居修建了專門的、固定化的、配套措施完善的執行場所;有的檢察機關在公安機關指定監居點或紀委辦案點執行;還有的是在改造后的賓館或民宅執行。《規則》中規定的條件是具備正常的生活、休息條件;便于監視、管理;能夠保證辦案安全。所以無論選擇哪種形式執行場所的配套措施建設都要能夠防范被羈押人逃跑、自殺、自殘,能夠保證被羈押人的正常生活,能夠通過電子設備進行全程無死角監控和切斷與外界的通訊,能夠保證辦案人員和案件信息安全。
(二)對執行人員的監督
一是對主體身份的監督。《刑事訴訟法》規定指定監居的執行主體是公安機關,實踐中由于公安機關警力緊張、自偵案件偵查容易貽誤戰機等原因,執行人員主要以檢察院法警為主,有的由公安機關派員參與,僅有少量案件是公安機關單獨執行,這雖違背了刑訴法規定卻又是無奈之舉。監所部門監督重點是參與監視居住的執行人員一定要把案件的偵查人員排除在外,保證偵查和看押分離,避免指定監居成為變相羈押。二是對執法行為的監督。監所部門應當通過監督及時發現執行人員有無辱罵、毆打、變相體罰被羈押人、為被羈押人通風報信等違法犯罪行為,有無與被羈押人交談案情或一個人看押等違紀行為。發現違法違紀行為,監所部門應及時糾正制止,情節嚴重的應通知監察部門,并向主管領導匯報。
[注釋]
①孫謙.關于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執行情況的若干思考[J].偵查監督指南,2015(1).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148-02